9月8日是第8个“世界急救日”, 这个日子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呢?先看一组数据,目前,我国每年急救知识普及人群约1000多万,应急教育普及率仅为1%,与发达国家50%的平均普及率相差甚远。那么,政府该如何想法缩短这种差距呢?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赈济救护部部长王平诉苦说,资金的缺乏让急救培训难以接地气,更难常态化。(9月9日《京华时报》)
或许若没有9月8日这个世界性的急救日,我们很难想起任何关于应急教育的词。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应急教育只是教育体系中可有可无的一环,或许它压根就没有存在过。
应急教育推进的瓶颈在哪?诚如,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赈济救护部部长王平所言,一方面对应急教育的投入的确很少,另一方面,学生家长对兴趣班、补课班等,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投入毫不吝惜,给人的印象就是不差钱;而对于应急教育并无兴趣。
那么,我们能不能换一种思路,把应急教育纳入应试模式?例如山东省教育厅日前发文规定,2012年山东省高考将加试体育。在分秒必争的高三阶段,虽然笔者不是十分赞赏这种应试来强化体育课的模式,但是山东高三的学生们惊喜地发现久违的体育课恢复了。笔者建议将应急教育纳入综合素质考评中,从知识、实务、心理三个角度进行考核,并且赋予一定分值。
生命是可贵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了极具震撼力的口号:“学会生存。”应急教育实质上是对生命的关注,是人文关怀,更是人文教育。但在目前社会竞争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围绕高考这根指挥棒打转,凡是存在的事物,都有其合理的成分。教育改革的步伐一日不能停息,但正所谓,新事物总是以在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的。应急教育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要抛弃应试教育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因素,吸取应试教育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且形成它自身的特点,最终达到素质教育改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