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辉:一路读书一路行
2012年8月3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许辉:一路读书一路行

记者 张亚琴
 

当许辉得知恢复高考的信息时,已是1977年的11月底。

那时下放的他,在灵璧县的向阳公社是公认的才子,在报刊上发表过不少文章。

考入大学,成为许辉最大的梦想。因此,在喂草的牛棚里,他重新捡起课本。因为没有指定范围的参考用书,他只能读读哲学、地理杂志之类。

1978年的秋季,许辉跨进了安徽大学中文系的教室。

这一年,他21岁。

课余的生活,全被读书占据

当年的中文系是个大班级,共有108个来自全省各地的学生。他们的身份也是多种多样,有的是农民,有的是工人……

新生入学报到的第一天晚上,许辉和同寝室的7个同学聊起了过去和生活,大家对未来都有很多的憧憬。而许辉,暗暗许下了“读万卷书”的目标。

在乡下的日子,许辉看到的书很有限。到了安大以后,图书馆里浩瀚的书海让他很兴奋。一本,两本,三本……一眼望不到的书架,让许辉觉得读书的时间根本不够用。

从那天起,除却吃饭、睡觉和上课,许辉把所有的时间,都放在读书上。他的借书证,是同学们中更换频率最高的。

读书也为许辉带来了荣耀:大量诗歌刊登在报刊上。他还被当时全省最大的纯文学杂志《安徽文学》和一些诗歌界权威评为“全国新诗三十家”之一。

发表一篇作品在当时来说都是不得了的事情,何况是这么多篇。一时间,在安徽大学,许辉成了小有名气的“大作家”。

学校的见识,让视野更开阔

大学的生活,让许辉接触到了不少新奇的事物。“电视在上世纪70年代可是个奢侈品,不但在我下放的乡下,就连县城里也很少看到!”回忆着往事,许辉不由地笑了。

而在进入大学的第二年,摆在学校操场上二十多寸的黑白电视机,让路过此处去图书馆的许辉停下了脚步。那天,电视里放的是一个歌唱大赛:苏小明的《军港之夜》,朱明瑛的《回娘家》……唱完一曲,大家欢声高呼。

大别山里采集民歌

除了读书,许辉还许下了“行万里路”的心愿。22岁的暑期,他只身一人来到了大别山区。

“我是从霍山进入大别山区的,到达目的地后,我写了一封信给家人报平安,哪知道,到我回到家那封信还没收到。可见,当时的通讯有多么落后。”许辉说,家里有一个多月没有他的任何信息,可把父母亲急坏了,父亲还准备和霍山县广播站联系寻人呢!

与此同时,许辉一个人背着小包,翻高山,越河水,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每到一处,他就找当地的村民借宿和搭伙。有一次,在山坡上他碰到一群采茶的村民们,他们一边采茶,一边唱着山歌。“他们顶着太阳干着活,可心情却是很愉快的。气氛也感染了我,在得到加入的允许后,我也成为其中的一员。”

这次的独自旅行,不但让许辉收获很多知识,也增长了很多见闻。

270块钱的自我独行

现在的270块,可能不算什么,但在1980年,那可是一笔巨款。为了实现游历中国的梦想,许辉向家人伸出了求援之手。父母同意了他的要求,把好不容易攒下了270块钱交到他的手上。问许辉这段经历,他很是自豪。

总结四年的大学生活,许辉称,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有目标,就有无穷的动力!”

小资料:许辉,祖籍江苏省泗洪县,1957年出生于安徽省蚌埠市,在淮北地区的宿州市长大。1982年毕业于安徽大学中文系。现为安徽省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秘书长,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委员,茅盾文学奖评委。他的短篇小说《碑》是全国高考作文25分大试题和高校研究生入学考试50分大试题,入围1995~1996年鲁迅文学奖。他的短中篇小说《碑》、《夏天的公事》等多次入选北大、复旦等高校教授主编的大学教材或权威选本。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