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多少年,故乡永远在守望
2012年8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不管多少年,故乡永远在守望
星报记者回访芜湖市福利院 院长欢迎孤儿回家
记者 赵汗青 文/图
芜湖市福利院老一代工作人员合影,多人已去世
 

青岛芜湖籍孤儿寻亲后连续报道经本报推出,在读者中引起热烈反响,许多读者致电本报欲寻找亲人。昨日,本报记者赶赴芜湖,回访芜湖市社会福利院,通过实地走访,意欲拼出1954年洪灾的弃婴疏散的历史图影。

回顾1954:洪灾后的弃婴疏散

根据芜湖民政部门提供的相关材料显示,1954年的洪水造成了惊人的损失,由于刚刚建国,芜湖无力设防,当年5月9日至9月14日,四个多月芜湖连降大雨,连续降雨量达1202毫米。当年粮食绝收、大量房屋倒塌、农田被毁,灾民流离失所的现象较为严重,弃婴现象多发。

芜湖市民政部门一份调查报告称:“本市自1954年水灾发生以来,弃婴现象极端严重,据育婴所收容弃婴的报告,计收容婴儿1774人,在收容总数中女婴占85%,这些女婴绝大部分来自芜湖、无为、当涂等地。”

当时的芜湖市政府四处贴通告,严厉禁止弃婴。但弃婴现象仍屡禁不止。一千多名婴儿,育婴所显然放不下,便请有奶水的妇女带,这些妇女可定时到育婴所领工资。江南水灾造成弃婴不断增多的现象曾一度惊动了党中央国务院,相关部门负责人对弃婴疏散工作进行了周密的安排。

青岛接到通知,派了一节专列车厢来芜湖接人。车上除福利院工作人员外,还有保育员及随队医生。当时临时挑选了100名孩子,最大的3岁,最小的五、六个月大,有的孩子还没有取名,就临时突击取名,都是姓毛、姓朱、姓贺,精心挑选的100名婴幼儿被一个个放在大马车上,拉向当时的芜湖老火车站。

从此,这批婴幼儿离开芜湖,奔向青岛,开始了他们被洪水改变的人生。

重回原点:新福利院光芒闪耀

“这就是新的芜湖市福利院”。在离芜湖市城区数公里的鸠江区清水街道,记者找到了新的芜湖市社会(儿童)福利院。赭红色的洋楼,洁净的路面,树木草坪,这一切很难让人联系到1955年前后的洪灾,还有那百名弃婴嗷嗷待哺的场景。

福利院综合处的叶建国处长是该院较老资格的一名工作人员,1980年,他从邮政部门调动到福利院工作,之后的三十年,芜湖全市的收养和外籍人员领养工作几乎都由他负责。

作为变迁的见证人,叶建国并不愿意多提及关于1954~1962年前后大批转移弃婴的情况。除了送往青岛的孤儿之外,芜湖孤儿还被送往东北,“火车拉满了整整一车厢。”

叶建国只是从上一代的“老师傅”们那里了解到这些情况,而时过境迁,当年的保育员和老领导们一一过世,只剩下老院长段孝林,也已八十多岁,因身体状况,难以接受采访。

“我们可以承诺,虽然你在青岛举目无亲,但芜湖仍然是你们的家,”福利院长唐慧向记者介绍。

引发关注:寻亲者越来越多

芜湖籍孤儿寻亲报道推出以来,许多读者致电本报,或要寻找亲人,或讲述自己的类似经历。

芜湖孤儿梅林说,她是1955年养父母在蚌埠孤儿院抱养的,在孤儿院时的名字叫孙晓凤,养父在孤儿院工作的战友说,是从芜湖孤儿院转送蚌埠的,她现在已经退休,唯一的心愿就是能在有生之年找到自己的根。

合肥的杨先生要寻找自己的妹妹,“今年应该56岁了,丢的时候穿了个小红棉袄,是1958年冬天丢的,在芜湖市二街丢掉了,晚上在二街看有个人家亮着灯,就丢在人家门口了。”

合肥的杨光植说,小孩两岁时在芜湖的新芜路丢弃的,她还有个明显特征,右手的小手指和无名指连在一起,左手的中指关节有个印子,印象特别深刻。

截至8月2日,安徽本地欲寻找青岛芜湖籍孤儿的家庭已有十余家。9月30号左右,本报将联合青岛早报,带领寻亲团赴芜湖寻亲,对接寻亲孤儿和家庭。欢迎读者拨打本报寻亲热线:0551-5223760,18605514943。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