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老家来人了”!昨日,青岛发行量和影响力最大的报纸——青岛早报在重要版面,向岛城读者和“芜湖孤儿”报道了星报记者助力寻亲一事:希望星报能够走进安徽孤儿们的家中,报道他们在青岛真实的生活,给他们在安徽家乡的亲人们报一声平安。
昨日上午,数十名寻亲者聚集在青岛早报社,与星报记者见面长聊。“你们就是我们的亲人!”她们紧握着记者的手说道。
助力寻亲第一站:青岛早报
“芜湖孤儿”牵动报人心
7月25日早晨,记者到达青岛后,第一时间赶往青岛早报社,向报道“芜湖孤儿”寻亲的早报记者黄飞了解相关情况。
“沉睡了50多年的档案,100个芜湖孤儿的名单,触动了岛城江南孤儿们脆弱的心。”黄飞说,青岛早报近期每天大篇幅报道后,不断有读者来到早报读者接待室,翻找着一份珍贵的孤儿名单,细心地寻找着上面每一个可能的名字,虽然只是一个渺茫的希望,却让这些已经50多岁的中年人热泪盈眶。“他们实在太想找到失落在江南故乡的‘根’了,这也是我们坚持不懈报道的动力。”
“此时若不寻亲,恐父母兄弟永无相见之日。”青岛早报副总编辑张莉对“芜湖孤儿”寻亲的报道非常重视,“翻开已经尘封半个多世纪的档案,读着上面那些不为人知的名字:钱青子(4个月)、毛小妹(1岁)、苏杏子(8个月)、毛来弟(1岁7个月)……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有些拥挤的保育院,耳边仿佛响起了这些婴儿的哭声。而今名单上的百名婴儿已经是五十六七岁的老人了,他们知道自己远在芜湖可能还有翘首以盼的父母亲人,帮助他们相见是媒体应尽的一份责任。”
助力寻亲第二站:青岛市档案馆
一份报告翻出尘封历史
“关于当年江南孤儿送来青岛的档案记载,因为历史原因,现在已经很难查到了。”7月25日下午,记者来到青岛市档案馆,负责档案查阅的高主任帮记者寻找这段历史的蛛丝马迹。
高主任一遍又一遍地输入着关键词,但查询到的信息却是寥寥无几。她告诉记者,已经不知道有多少江南孤儿曾经到档案馆寻找着自己的身世,但那时候新中国刚刚成立,工作人员还没有建立档案的意识,一些珍贵的资料都被继任者当成废纸丢弃了,剩下的档案也都在各个单位保存,后来随着单位的变迁,这些记录着历史的档案被当成无用之物而焚毁丢弃。
就在高主任输入“芜湖”及“水灾”的字样后,一篇可能是唯一存世的档案出现在屏幕上,这是一份《青岛市接领芜湖市婴儿抚养与开展领养工作的报告》,是1955年4月25日由民政部门提交的。屏幕上的报告纸张已经泛黄,上面手写的字迹很多都难以辨认,但对名单上这些孤儿来说,这可能就是他们找回亲人的希望。
百名孤儿的身世解读
记者从这份仅存的报告中解读出,事发当年芜湖市发生水灾,大量婴儿被送进孤儿院,而青岛民政部门当年的任务是,接领其中100名婴儿来青岛,并为他们寻找到一个家。
从报告中看出,在婴儿营养方面,营养比较正常的婴儿占21%,营养不良的也只占到了17%,剩下62%的婴儿都是营养很差的。其中3名婴儿因为病情太重,最终不幸夭折了。剩下的婴儿在保育员和医护人员的耐心照料下,最终都恢复了健康。
在婴儿被接领到青岛之前,民政部门已经发出了号召,并列明了收养孩子的条件,婴儿到岛城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内,已经有58名恢复健康的婴儿被收养,收养人中大部分是工人家庭,其次还有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部队干部,此外还有一户农民和一户摊贩。
“毛发妹、毛照金、毛小平、毛来弟、毛英子……”记者在这份婴儿名单中找到了18个姓毛的婴儿名字,这也许只是个巧合,也许这些名字是保育员们随手给起的,但这些名字里也许能解开婴儿们的身世之谜。
助力寻亲第三站:青岛早报读者接待室
数十名寻亲者洒泪诉身世
7月26日上午,在青岛早报的读者接待室里,55岁的刘菊芬拉着记者的手,“多少年,梦里都想回安徽看看。”施正银、徐玉华、张惠春、任秀琴……这一批芜湖籍孤儿等候记者的采访,似乎也在等待能与亲人们早日相见,完成自己的夙愿。
58岁的任秀琴退休前在青岛石油化工厂工作,养父母都是工程师。1990年前后,二老先后去世,养父的徒弟告诉她,她是抱养的孩子。后来,经多方暗查,才知道自己确实是芜湖籍孤儿。任秀琴说,“14年寻亲,到现在一点线索都没有。今天见到你们,等于是见到了我们的亲人。”
55岁的刘菊芬和任秀琴有着一样的经历,1957年11月,刘菊芬被从芜湖送往青岛。她的养父母不能生育,领养了她。“邻居们经常背地里说我是抱来的,我不信。后来在一次给母亲拿东西时,看到了领养证,说是芜湖的,但之后再也没见过。”刘菊芬说。
助力寻亲第四站:开平路派出所
藏着他们身世的秘密
通过采访,记者得知一些芜湖籍孤儿现居住地在青岛市开平路派出所。昨天下午,记者来到开平路派出所,50多年来,当年的儿童福利院如今早已搬迁,院内的历史档案早已遗落,开平路派出所也经过多次合并,但这些珍贵的档案却被细心的户籍民警们保存至今。
“我们知道,这些档案对这些孤儿们很重要。”目前负责开平路派出所档案管理工作的民警吴可告诉记者,“原来的水清沟孤儿院就在我们辖区内,这些孤儿被领养后,都需要到我们派出所办理户口迁移证明,这些证明存根上,有孩子当初的名字、有他们的籍贯,还有他们的出生年月日。”吴警官称,保留这些资料是从老一辈的户籍民警那里,一辈辈传下来的任务与使命,到现在大部分的档案还都是完好的。
吴警官称,最近10多年,不断有当年的孤儿找到派出所,希望能够从户籍档案中寻找到自己的身世。这些五六十岁的老人们,带着老花镜,拎着茶水几乎每天都来派出所“上班”,他们一页一页仔细地翻找着这些档案,寻找着一切可能的信息,有些老人一翻就翻了一个多月,等他们找到自己的登记,复印或者抄录下上面的信息后,脸上有种如释重负的轻松。后来听说有人凭借着这份档案,在南方找到了亲生父母和家人。
当年的知情者,孤儿仍然需要你的帮助
很多读者之前并不知道,在1000公里以外的美丽城市青岛,竟然有这么多的“父老乡亲”,更不知道他们这些孤儿们竟然有这么心酸的童年往事。在本报刊登了多篇青岛芜湖孤儿寻亲的报道后,引起了众多读者的关注,他们对这些孤儿纷纷表示同情,希望这些安徽孤儿们能够早日返回故乡,并在安徽找到他们的亲人。
当年的知情者,不知你是否想过,你随口的一句话,一点当年模糊的记忆,都有可能为这些渴望回家的芜湖孤儿们,完成他们毕生的夙愿,帮助他们重新见到素未谋面的爹娘,帮助他们成为一个有根的人。希望您能拨打本报寻亲热线0551-5223760、18605514943,讲述您所知道的芜湖孤儿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