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费出国要纳入有效监督
“生态贡献奖”不能有奶便是娘
非常道
食品不合格也安全 是“误读”还是“误导”?
3上一篇 2012年7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食品不合格也安全 是“误读”还是“误导”?

赵勇
 

在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举行的食品安全年会上,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何计国表示:当前,我国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有不少是外界误读了,其实不合格的食品并非就是不安全的。(7月19日《京华时报》)

很明显,在这场由政府部门、协会、企业界等代表参与的年会上,何计国教授的“误读”论想必是会博得一阵热烈掌声的——大家一听教授这话,都会大大松一口气,原来不是我们生产管理上问题太多,才弄得消费者现在几乎什么都不敢放心吃,而是人们的“误读”,才搞得所谓的食品安全事故屡屡出现。

不错,何教授的“误读论”,从理论上来讲是说得通的,有些不合格食品,的确只是非安全指标不合格,比如说营养不达标、含量不合格等等,这些问题食品,确实不等于不安全食品。食品中所含的致癌物质,是不是都会对人体致癌,同样也需要数据来证明。但我想提醒何教授的一点是,现在我国食品安全事故多发,很多知名的大企业也身陷其中,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已经有了近乎本能的警惕,这一点,是任何一个研究食品安全的专家学者都不能忽视的前提。

“不合格食品不等于不安全食品”,这样的常识不是不能说,但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我更想听到的,是专家们剖析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根源,比如食品安全标准偏低、食品添加剂准入门槛过低、政府部门监管上有漏洞,等等。对于保障食品安全而言,专家们对这些问题的剖析和反思,才是提升社会整体利益的正能量,至于“不合格食品不等于不安全食品”这种讨巧的话,除了让相关部门、协会、企业听了大大松一口气之外,对消费者和食品安全而言,又有什么意义呢?

在一个食品安全事故多发的年代,整个社会对食品安全保持警惕心,甚至多一分鸡蛋里面挑骨头的苛刻,对企业和监管部门,是一种无形的倒逼,作为知识分子,更应该体现出为民生代言的风骨。也只有在这种舆论的持续倒逼之下,食品生产企业和监管部门才不敢过于懈怠,保障食品安全的相关制度,也才有不断改善的动力。遗憾的是,总有一些专家,动辄就冒出“食品安全事故是媒体报导出来的”、“我们的食品安全标准世界领先”、“食品安全事件多为误读”这样的悦耳之声。真相问问那些尽挑好话说的专家们,你们,能安心吗?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