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部门预计从7月19日起将向社会公开2011年部门决算,并同时公开“三公经费”和行政经费等有关数据。日前,国务院南水北调办率先公布了去年“三公”经费决算,其中人均每次出国费用5.63万元,每辆公车年均运行费6.3万元。(7月19日《新京报》)
出国的目的是什么?新闻中说道:主要用于学习借鉴国外调水工程关键技术、先进设备和建设管理经验等出国业务培训和考察支出。这个可以看做是师出有名。然而,人均5.63万的出国费用是多还是少?笔者以为纳入规范审批,有理有据的5.63万不算多;如果出国目的不明确,而是游山玩水,那么这远远高于大部分地区年人均工资的5.63万,多还是少,数目自在人心。
近年来,媒体和舆论经常批评公费出国游,而这种公费出国游正是借助冠冕堂皇的出国考察制度而实现的。因此,如果这种内部制度缺乏约束力的预算管理制度,诸如公款出国旅游这类职务消费、行政成本,没有在预算的源头得到有效的监督制约,那就会有可乘之机。
笔者以为对公费出国不能一棍子打死,但出国习惯性地加上旅游则另当别论。确属需要出国考察学习的单位,也应有严格的指标限制,一旦指标用完不准追加。凡属一般性考察、学习和没有明确公务目的及实质内容的出国活动,要坚决停下来。政府有关部门要组织专门人员,对要求出国考察的单位提出的出国理由进行认定,认定不符合要求者不予批准。
从预算管理、政务公开等制度源头着手。各级政府每年编制出国费用的财政预算,并向纳税人进行公示。要用纪律手段来保证不得突破出国费用的财政预算,纪检监察部门每年要对出国费用的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只有相关政府部门认真重视这一现象,还公众的知情权,同时加大人大及媒体的监督力度,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正确的舆论氛围,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遏止出国学习变出国旅游。
我们必须看到的是,“晒三公”,实际上是政府自身改革的大势所趋,不仅有利于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而且有助于公务的透明化公开化。相反,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时下许多内部规则,仍然是封闭性操作的,才为一些上下其手的行为提供了丰厚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