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坑”瓷土 小黄旗“护航”
2012年7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太后坑”瓷土 小黄旗“护航”

陈明
 

景德镇的瓷器天下闻名,很少有人知道,景德镇高档瓷器离不开祁门瓷土,尤其是金字牌镇的太和坑瓷土,是清代御用专矿,运输的路途上,一路由小黄旗“保驾护航”。

瓷土烧成太后御床

我们都知道景德镇是瓷都,尤其是明清以来,许多著名的瓷器都出自那里。可很少有人知道,景德镇烧出的高端精致瓷,必须加有祁门瓷土,尤其是太和坑瓷土。因为祁门的瓷土,色泽纯白,有“天然配方”和“瓷土之王”之美誉。

祁门盛产瓷土,历史悠久。境内出土文物表明,徽州瓷器最早见于西周时期,其胎土就取自祁门。祁门瓷土从唐代起就供应景德镇,明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景德镇“从古至今为烧器地,然不产白土。土出婺源、祁门两山”。

在祁门众多的瓷坑中,“太和坑”最为出名。当年,慈禧太后为了纳凉,想烧个瓷器的凉床。景德镇御窑终因瓷床太大,试用了多处瓷土均未达到质量要求,可是用了祁门庄岭太和坑瓷土,则一举成功,祁门瓷土因此名闻天下!

因为烧制成了慈禧的凉床,“太和坑”也被称为“太后坑”。

最早发现“太后坑”的人是胡元龙。

“太后坑”主人是祁红鼻祖

胡元龙,字仰儒,1836年出生在祁门南乡贵溪。他文武都喜爱,少年时便闻名乡里,并被朝廷授予世袭把总一职。

胡元龙轻视功名, 重视农业,18岁时辞弃把总官职,在贵溪村的李村坞筑5间土房,栽4株桂树,名之曰“培桂山房”,在此垦山种茶。

清光绪以前,祁门不产红茶。由于当时绿茶销路不旺,红茶外销很畅,光绪元年(1875年),胡元龙便在培桂山房筹建日顺茶厂,请宁州师傅舒基立按宁红经验试制红茶。经过不断改进提高,到1883年,终于制成色、香、味、形俱佳的上等红茶。

祁红一成功,便销往英国、美国、德国、法国、丹麦等十几个欧美国家。小仲马名著《茶花女》中在描述一位贵族衰落时说:“你穷得连祁门红茶也拿不出来了”。可见, 祁红是当时欧洲上层社会必备的生活用品。胡元龙也后人尊其为“祁红鼻祖”。

小黄旗“保驾护航”

从史料记载来看,可考的祁门瓷土商人出现在明崇祯1628年左右,祁门闪里一陈姓商人开始从事瓷土开采。此后,瓷坑不断被发现,涌现了许多瓷土商人。

在祁门的瓷土商人中,最为出名的是胡元龙,生产的瓷土牌号名为“胡培春”。清同治4年(1865),他在祁东庄岭村发现了太和坑瓷矿。胡元龙父亲胡春馨是祁门有名的瓷土商,受家庭影响,胡元龙富有瓷土开采经验。1865年,他根据山岳地脉趋向,在祁东庄岭村找到了太和瓷矿。

太和瓷矿位于今天的祁门城东重镇金字牌镇,生态环境优美,物产资源丰富。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太和瓷矿还在开采,现已经停止,开采的坑积满了水,深达几十米。

太和坑的瓷土质硬性黏、耐烧。烧制瓷器时,不走模型,不翘不裂,水分平衡,成瓷光妍,是大件瓷、出口瓷、电用瓷绝佳的原料。当时,景德镇御窑接受了为宫庭烧制御用瓷床的任务,试用了多处瓷土均未达到质量要求,采用太和坑瓷土后一举成功,得到清皇朝嘉赏,被定为御用专矿,不准一般民窑购用。因当年从祁门运输瓷土往景德镇均走水路,御窑厂特意颁给胡元龙一面小黄旗,插在运输太和坑瓷土的船头,经过关卡不须查看,显示了作为御用专矿的特权荣耀。

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大奖

太和坑瓷土珍贵到什么程度?有史记载,光绪十八年(1892年),久旱成灾,河运不畅,景德镇缺少太和坑瓷土,御瓷不能生产,派专员来收购,每万斤白银一百八十两,雇工人挑至景德镇。

1909年的南洋劝业会上,“胡培春”牌瓷土首获大奖;1915年,太和坑、林家坞瓷石瓷土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甲级奖和银质奖章。 1925年,胡元龙去世,后人将此奖章放入了他的棺木。

胡元龙为人好义,济困扶危,并且重视教育。戊戌维新后,科举废止,祁门地处山区,风气闭塞,无人兴办学校。他便大力倡导,于1904年在平里创立梅南学校,开祁门办新学之先河。 他虽为商人,但重视读书,曾经撰厅联一对:“做一等人忠臣孝子,为两件事读书耕田”。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