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大地自古不乏英雄人物。在革命年代,一批革命英烈,以大无畏的精神追求进步与真理,甚至为此付出宝贵的生命。王稼祥、江上青、杨兆成、王克勤,以他们的赤子之心,长留在共和国的丰碑之上。
他,首次提出了“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
1931年4月,王稼祥作为中共中央代表被派往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任中共苏区中央局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主任,参与领导了中央苏区第二、第三、第四次反“围剿”战争。
1932年12月,苏区中央局在宁都举行扩大会议,错误指责毛泽东“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并提出讨论毛泽东是否留在前线指挥作战。王稼祥根据前三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在会上阐述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的正确,力争毛泽东留在前线指挥作战。宁都会议后,王稼祥协助周恩来、朱德抵制了苏区中央局确定的“左”的军事方针,从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出发,吸取前三次反“围剿”的经验,制定了正确的作战原则,从而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
在任总政治部主任期间,王稼祥为工农红军政治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王稼祥被增补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在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上,王稼祥批评博古、李德在军事上的错误指挥,拥护毛泽东出任党和红军的领导,在决定党和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作出了贡献。之后,王稼祥被增补为中央政治局委员,被指定为中央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的成员,协助毛泽东指挥全军实行战略转移。
六届六中全会后,王稼祥除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军委总政治部主任外,还兼任了中央华北华中工作委员会主任,协助毛泽东处理了大量有关党、军队和抗日根据地的重大事务。“毛泽东思想”这个科学概念也是由他在1943年7月首次提出和论证的。
他,是第一位在安徽牺牲的共产党员
1924年春,安庆的一些进步青年因在反对曹锟贿选和反对军阀马联甲主皖的斗争中,与反动势力发生激烈冲突,多数社会主义青年团员和学生联合会的活动积极分子被迫离开安庆。杨兆成面对严峻而残酷的斗争现实,毫不畏惧,坚持开展斗争。同年夏,经薛卓俊介绍,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
因为出色的工作,杨兆成受到团组织的器重。12月13日,共青团安庆特别支部在团中央巡视员彭振纲的指导下,改组成立共青团安庆地方执行委员会,杨兆成当选为执委书记。当时正值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遵照党中央的指示,杨兆成以个人身份加入了国民党,并担任了国民党安庆省立第一师范区分部书记。
为了扩大国民革命和加紧革命理论宣传,杨兆成与上海团组织取得联系,将党中央机关刊物《响导》、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以及《上海学生》等杂志按时寄至安庆,由杨兆成分送党、团员和进步青年阅读,使革命思想在青年学生中不断扩散。
1926年1月9日,杨兆成遵照团中央通告和中共中央有关指示,将20岁以上的共青团员转为共产党员,并成立中共安庆特别支部,杨兆成任特支书记兼共青团安庆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
安徽军阀陈调元为巩固自己在安徽的统治,遂令全省军警对“赤化分子”严加防范,并派专人坐守各地邮局检查邮件。1926年8月25日晚,杨兆成不幸被捕。在蚌埠监狱,杨兆成大义凛然,守口如瓶。9月10日晚9时,他高呼“打倒军阀陈调元”的口号,从容就义,年仅25岁。杨兆成是在安徽牺牲的第一个共产党员。
他,被刘伯承称“敌人一个旅也换不来”
王克勤1920年生,安徽阜阳县人。1939年7月被国民党军队抓壮丁。1945年10月,在邯郸战役的平汉战斗中被解放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7年7月1日,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强渡黄河后,蒋介石慌忙调兵遣将,企图逼迫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于郓城、菏泽地区背水作战,刘邓以“攻其一点,吸其来援,啃其一边,各个击破”的作战方针,指挥部队发起鲁西南战役。蒋介石慌忙调整部署,以第五十五师主力退守郓城,第六十八师及第一八一旅驻守菏泽,从豫皖苏抽调第一五三旅防守定陶,作为西路军牵制我军主力。刘邓首长决心首先歼灭郓城、定陶、曹县之敌。第六纵队的任务是单独歼灭定陶守敌。
7月5日拂晓,我军突然包围了定陶城。纵队首长决定由十八旅五十二团主攻定陶北门,五十二团确定由王克勤所在的一营一连担任突击连。
7月10日8时零5分,攻城正式开始了。王克勤高喊一声“冲”随即一跃冲出堑壕,他率领全排奋勇登城,负伤后仍坚持指挥战斗,因流血过多,于11日凌晨英勇牺牲。刘伯承闻之非常惋惜,称他是蒋介石一个旅也换不来的排长。
他,是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的奠基人!
江上青,原名江世侯,出生于扬州一个中医兼职员的家庭。1927年考入南通中学高中部,受刘瑞龙、顾民元革命思想影响,当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1938年11月,江上青等七名共产党员受中共安徽省工委派遣,随国民党安徽省第六行政区专员兼保安司令盛子瑾到皖东北开展抗日救亡工作。他按照中共安徽省工委的要求,坚持团结抗日的立场和统一战线纲领,把公开活动和秘密工作巧妙地结合起来,努力推动盛子瑾进步,联合其抗日。
1939年3月,中共皖东北特委成立,杨纯任特委书记,江上青为特委委员。特委成立后,积极协助中共豫皖苏省委书记兼八路军、新四军驻皖东北办事处主任张爱萍等,进一步推动皖东北国共合作、团结抗战局面的形成,共同建立皖东北抗日根据地。
皖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八路军、新四军顺利进入这一地区开展活动,全民抗战的热情迅速高涨起来。但是,国民党顽固派和反动地主豪绅却异常仇恨和恐惧。桂系顽固派许志远、秦庆霖分别任灵璧、盱眙县长,他们跟盛子瑾作对,拒不服从领导。
张爱萍到皖东北后,看到盛子瑾和许志远的矛盾日深,发展下去对国共合作与对敌斗争不利。为化解盛、许之间的矛盾,7月下旬,张爱萍和办事处副主任刘玉柱等人决定从中为盛子瑾和许志远的紧张关系做一次调解工作。经过江上青与盛子瑾商量,盛子瑾同意了张爱萍的意见,以抗日大局为重,决定亲自赴会。
1939年7月29日,江上青与盛子瑾等参加会谈后,率部返回司令部,在泗县刘圩区遭许志远预先安排的反动武装伏击,江上青身中数弹,壮烈牺牲,年仅2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