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日报》6月24日头版头条报道
最近一段时间,安徽中东部的3个市特别忙:
4月,合肥全球招标新城市规划方案,倾力打造环巢湖新城,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机构设计的5个方案逐一摆在市民面前。接着,合肥市巢湖、庐江的10项工程全面铺开;
5月,马鞍山市和县第一届温泉文化旅游节项目推介会上,多个项目签约,马鞍山打造“天下第一汤”度假区雄心勃勃;
6月,芜湖市无为县“国家特种电线电缆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通过专家论证,芜湖跨江发展,大力推动无为向科技强县迈进……
调规划、出举措、投资金,三市成为省内耀眼的经济带,发展前景令周边刮目相看。而这一切,缘自安徽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区划调整。
以分促合,打造三大经济体
2011年8月,安徽将巢湖一分为三:居巢区设立县级巢湖市,由合肥市代管;庐江县划归合肥市管辖;无为县划归芜湖市管辖;含山县、和县划归马鞍山市管辖。
“作为安徽的省会,合肥与南京、武汉同处于长江发展轴,是全国梯度发展战略格局的东中部3个重要增长极。但是,合肥一直囿于发展空间的局限,在人口、土地等方面面临着瓶颈,制约了城市的进一步布局。”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认为,“区划调整后,合肥市域面积分别相当于武汉、南京的134.6%和173.2%,并拥有全国第五大淡水湖巢湖,未来将成为长江经济带南京至武汉段资源丰富、环境良好、发展空间最大的城市。”
大版图更要大发展,2012年合肥在建商业大项目达到22个;新桥国际机场、合蚌客运专线等一批重大对外交通主体工程基本建成;合肥港集装箱码头建成投产以来,水路集装箱运输呈快速发展势头……
科学发展,区域经济大变革
芜湖与马鞍山这两辆安徽经济发展“马车”,有着同合肥一样的苦恼,过去的马鞍山偏于一隅,只能扁平化发展,地图上形似鱼儿。“调整后的马鞍山跨过长江,拥江发展。”指着新的马鞍山地图,市委书记郑为文信心满满,“过去的鱼儿已经多了和县与含山两大翅膀,鱼跃龙门便成龙。”
区域调整后,马鞍山总面积扩大到4042平方公里,总人口达到230万人,全市GDP(包括和县、含山县)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而合并后新的芜湖市共辖10个区3个县,也使其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孩子长大了,就不能再穿着过去的旧衣服,对于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言,旧的巢湖成为经济发展的洼地,被人形容为小马拉大车,必须进行科学的调整。”安徽省发改委副主任吴劲松如此形容。
并非为了调整而调整,而是为了科学发展,更快赶超而落子,安徽这步棋,正在引领着一次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