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报讯 连日来,本报关于“黑头车”的系列报道引起了广泛专注。承受了“黑头车”之痛,就如何防治的问题,市民也纷纷来电建言。
借鉴其他城市经验
本报读者葛先生来电称,“黑头车”泛滥与相关部门的执法力度不够有一定关系。“逮到‘黑头车’,只罚两三千元实在太少,若加大处罚力度,‘黑头车’自然会减少。另外,相关部门还应借鉴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管理出租行业的经验,治理‘黑头车’。”
读者周先生致电本报,希望政府及有关部门尽快完善或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有法可依地治理“黑头车”。建立治理“黑头车”的长效机制。
增加出租挤压“黑车”空间
读者戚先生称,应增加正规出租车的投放量,缓解上下班期间以及雨雪天气市区打车难的问题。
他谈道,出租车少,“黑头车”自然就变多。“我在合肥市经开区很难打到出租车,只能坐‘黑头车’。合肥不断开发,面积变大了,出租车的需求量自然就提上去了,因此应当加大出租车投放力度。”
改革出租行业利润分配
董先生认为,合肥频现“黑头车”,不能光靠投放更多出租车、一味打压“黑头车”来解决。治理应从源头上找原因。
“由于出租行业的利润大部分都是公司以及车主所得,雇员所得较之公司和老板很少,一般一个车主雇两个驾驶员,车主每月能得5000元左右,而驾驶员只有3000元左右。因此,‘黑头车’车主看到了商机,每月挣的钱比正规出租车司机还多。出租行业利润分配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