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以来,国务院先后6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并于1991年、2002年和2005年3次做出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把职业教育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2009年,《安徽省职业教育大省建设规划(2008~2012年)》发布,我省的职业教育进入新阶段。
当下的职业教育有哪些困惑?未来,安徽的职业教育将走向何方?日前,记者采访了安徽三联学院第一副院长易佑民。
职业教育大发展是应时而生
记者:是什么的机缘让您走进职业教育界?
易佑民:我是搞学术出身的,担任过安徽大学副校长,2004年退休后,很多院校找到我,包括三联,意思让我发挥余热。我当时也很犹豫,不知道选择哪个学校好。后来经过安徽省职教学会会长金辉的推介,我对三联有了较深的了解,无论从其起步的学术背景,办学方向上,强调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发展,将科研转化生产力的办学思路,以及后来晋升民办本科院校后的发展思路等方面,我觉得适合自己,所以就来了。
记者:这些年,一路走来,你觉得职业教育行业和市场有哪些变化?
易佑民:职业教育的起步也是有个过程的,过去是称劳动者职业技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是在中等职业教育的范畴内安排的。到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教育的问题就比较突出,对于技术工人的培养,量不够大,层次不够高,已经不能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就发现,不但缺高层次人才,就是劳动者层次里,技术水平比较高的人才也比较欠缺。进入21世纪,到了教育大发展的时候,又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院校都升级了,大专变本科,师专变师范,底部的技术人才反而萎缩了。很快,国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就加强了中等、高等职业教育,许多的高职院校也就应运而生了。
当下,高级技工和技师最短缺
记者:您对当下职业教育怎么看?您认为哪些方面需要改善?
易佑民:近几年来,我省职教发展速度加快,能够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基本满足社会需求。但总体水平不高,与我省经济社会快速转型、与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还不相适应。
目前,我省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供求缺口约在300万人左右,尤其是高级技工和技师则更为短缺,数量只占全省技工的3.5%,不能满足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建立高素质技能型产业人才队伍的需要;我省现有职教所开设的面向三产、特别是面向现代服务业的专业比重过小,亟待加快开发和建设。
尽管我省提出建设职教大省的规划,但是现阶段,还存在很多制约职教发展的因素。外部而言,全民办职教的大教育观尚未最终形成,职业院校招生难、管理难、办学难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从学校内部而言,专业结构设置不够合理,未能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如全省职业院校专业设置高度集中在加工制造业、信息技术类、商贸旅游和财经等传统专业,缺乏生物医药、新材料、农副产品深加工及其与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发展相对应的专业。
未来,校企联动吸收人才
记者:包括三联在内,未来一段时间,职业教育应走什么样的发展之路?
易佑民:三联学院始终是按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点,来培养人才的。现有39个高职专业,其中交通运输、电子信息等专业蜚声省内外,学院还与知名企业合作举办冠名班,如“海尔班”、“美的班”,直接面向就业岗位为主,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先后建立校外实训和就业基地180余个,自2002年以来,就业率年年超过95%。
我觉得我们这样的发展方向是正确的。
尽管如今,很多高职院校纷纷晋升本科院校,但这并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很多是学校基于自身发展需要而诞生的。对于职业教育,国家的政策是分类指导,希望每个职业院校,尽量和社会、用人企业结合起来,使办学更加贴近社会需求,同时,也可以吸收企业里高层次技术人才,到职业教育里面来,实现校企联动。这类人才也就是所谓“双师双能型”人才。
同时,职业院校不要侧重于转型升级,而是努力把自身的职业教育钻研钻透,把自己办成这个类型里面最好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政策是本科不准备大发展,不设置新本科专业,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就三联学院本身而言,未来,肯定是要继续培养职业技术人才,同时根据就业形势,对专业设置进行相应的调整,从纯粹应用型过渡到高等职业教育,从面向岗位到面向岗位群,从而拓宽就业口径,为国家培养更全面的职业技能人才。
记者:我省制定了《职业教育大省建设规划》,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易佑民:建设职教大省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统筹规划建设。各地在制定(修编)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年度计划时,把各类职业院校建设和发展纳入其中,充分考虑本地区职教当前和长远发展需要,为职业院校发展留有必要空间。紧扣我省产业结构、项目布局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科学布局职业院校建设。建议在条件较好的市县规划职教城,打造职教集团,推动职教向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方向发展。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专职与兼职相结合,以及项目聘用、人才派遣等新型用人方式,建立吸引人才、稳定人才、合理流动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