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十年,安徽MBA市场仍会一片光明”
从上大学到出国上大学
3上一篇 2012年6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我省留学教育二十年变迁:
从上大学到出国上大学

程梦萱 记者 何曙光 实习生 田杨杨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政府提出“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工作方针。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外交流开始真正自由频繁起来。如今出国留学、旅游,中外高校合作等现象在国内外都已极为普遍,海外留学渐渐成为很多孩子和家长规避国内教育弊端的选择,更“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从“上大学”到“好大学的好专业”

“从1992年毕业工作至今,算起来整整二十年。”祖恩华是合肥工业大学的外语教师,也是省内最早涉足语言和留学教育的一批人之一。“当年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那种激动、兴奋和学子远游求学的感觉,在现在孩子的身上很难看到了。那时候大学录取率也不高,‘考上大学’就是唯一目标。”

对于如今的孩子和家长来说,上大学早就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上什么样的大学,考上的是不是一本,是不是‘211’,有哪些校友……“现在家长可能更关心学校品牌和优势专业。”大学不断扩招,家长不停攀比,考学竞争压力不断加大,这也造就了留学教育市场成型所需的空间。“如今越来越低龄化的留学潮多少也与国内残酷的考学竞争有关,很多家长放弃国内高考,将孩子送到国外学习,以此‘曲线救国’。”

雅思考试,从一年4次到一年40次

从阜阳师院毕业后,就职几年高校英语老师后,祖恩华开始接触语言培训和留学。“我们当时申办安徽省雅思考点,最后被定在了中澳学院。”祖恩华说,确立之初,每年的雅思考试一年也不过四到六次,如今,每年的雅思考试都至少安排四十场以上。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国内留学基本上都是单位公派出去的,主要针对的国家就是美国、加拿大、英国。那时出国的人数少,被称作‘高精尖’。”祖老师介绍,当时留学是为了国家发展需要,由国家挑选出去的。到了上世纪90年代,出国的人也渐渐多起来,也渐渐出现了自费出国留学的一批人。“当时每年从中国送到美国贵族中学的孩子大概有六七十人。”

从2005年开始,中国真正掀起了留学热潮。祖老师觉得如今还是留学最好的时代,面对中国的优质生源,国外的大型机构、大学合作办学项目将会越来越多。”

年轻海归:出国之后会更爱家

李瑞是赶上留学热潮的一批人,2005年高中毕业的他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带着迷茫和忐忑孤身来到法国。除了语言上的阻碍,李瑞表示,并没有想象当中那么大的落差,但孤身在国外最大的感受就是想家,并且更加爱国。李瑞对记者说,在刚接触法国人时,感觉国外对中国的认识真的很片面,这集中爆发在了2008年奥运会之前圣火传递事件。

“当时大家都去游行了,都是自发的,大家的想法都很简单,让法国政府正视,让外媒正视,我们要改变他们对中国人的看法。” 李瑞说,“在身处异乡的环境下,你就会真正感受到,强大的国家才是你的后盾,反而激发了每个留学生的爱国情怀。”带着这样的情怀,毕业后李瑞选择了回国,更利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和认识,投身在留学教育的事业中。

中国很热,中国人很热情

Richard Cormack来自英国,在中国任教已经有3年的时光。他向记者介绍,在来中国以前,他以为中国是一个封闭的国家,来到这里之后他才发现自己完全错了,这是一个很开放的国家。“这里跟英国最大的区别就是那边的学生可能会有更多的交往、活动、聚会等等,在大学里,中国同样提倡让学生独立思考成长。”

谈到中国学生外语的学习时,Richard表示,中国的学生应该少依赖一些高科技的电子产品来学习基础的学科,“这对他们熟练地掌握和应用是非常不利的。”最后,记者谈起对中国的印象,Richard用3个词概括:“exciting、challenging、hot”,对于最后一个词,他笑着用中文说,“这里,太热了。”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