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王某为了落户北京,与精神病人张某登记结婚。后被张某监护人发现,起诉到法院要求确认婚姻无效。日前,北京海淀法院判决确认婚姻无效。(6月10日《京华时报》)
也许有人会说,干吗非要追求北京户口? 有人回答说是梦想,也有人说是为了更高品质的生活。总结一下就是为了追求所谓的幸福吧。
北京户口到底有什么作用?其一,可以购买经济适用房;其二在孩子入学问题上有优势;其三,能享有就业福利;其四有助于个人发展,很多企事业单位,都需要有京籍户口;其五,可以用较低分数上较好的大学,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这一切让北漂们意乱神迷。当城市户口特别是京沪穗户口就是高福利的符号时,一些匪夷所思的现象只不过是“制度使人性扭曲”的又一范例而已。
一部分人蜂拥进入北京寻找梦想,而另一部分更为理性的人选择逃离。就以北京大学为例,近年来到京外地区就业的人数逐年增加,目前35%的毕业生选择京外地区,涵盖了除澳门和台湾之外的全部省级行政区。
女子为了北京户口不惜和疯子结婚,可以看做是一种极度的非理性选择。但如此多的具有才干的大学毕业生也对北京望而却步能说明什么呢?
英国著名法学家梅因在其名著《古代法》中明确提出“所有进步社会的运动,到此处为止,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在“身份社会”,身份(出身)是人们获取特权的主要途径。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使人从一出生就具有了身份属性。这里所谓“身份”,是从属或附载着在自然人身上的相应权利义务的法定社会地位。在中国,户籍的不同,导致身份的不同。
在“契约社会”,契约是设定人们权利义务的常规手段,契约的本质是当事人意思自治,因此用契约作为设定人们权利义务的手段,其实是当事人自己为自己设定权利义务通过自由竞争,自己设定权利、自行履行义务、自己承担责任。
从身份到契约是趋势,努力实现个体契约平等与社会公平正义的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积极推进去身份化,取消这种制造“身份”差别的户籍管理制度,让公民与国家、公民与公民的关系过渡到契约、也就是平等的关系才有可能消除这类令人匪夷所思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