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记载了一段厚重而悠长的历史;它们,是早已成为过去但永远鲜活的经典;它们,已落下帷幕但仍与我们血脉相连过往……
它们,是钱念孙书房里最珍贵的一部分:线装古籍和民国旧书。
“阅读古籍,是一次智慧之旅。从那里,我们发现了我们的祖先,也发现了我们自己。正是有了这样的大智慧,我们才能如此骄傲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对于多年的收藏兴趣,钱念孙是如此评价的。
近万册的“宝贝疙瘩”
受研究目录学和版本学的祖父影响,钱念孙接触到了很多的古籍。开始,他并不明白这些又破又旧的书籍有何价值,可耳濡目染久了,他认识到古籍版本与善本的不同,也开启收藏古籍之端。
“在我书房近1万册的线装书里,主要是文史哲类的古籍居多,还有安徽地方文献、各种诗文集、带版画的书(现称插画),这其中,有很多都是手写上版刻印精美的软体字。”钱念孙说起那些“宝贝疙瘩”们,很是骄傲。
说着,钱念孙拿出一套用纸精心包好的线装书,只见书中标签上写着,《毛诗稽古编30卷》:“你看,这套书共8册,是清朝嘉庆十八年(1813年)的庞氏刊本。像这样的书,现在的价值要比几年前翻了好几倍!”
拍卖会上品“酸甜”
原来,钱念孙的古籍大多是在北京、上海、天津、山东、四川等地的拍卖会上买来的:“这些拍卖机构会定期寄些拍卖图录给我,我得闲时翻翻,如果看到满意的,有时候去拍卖现场买下来,有时候就打个电话委托竞拍。”
而买了这么多年的古籍,钱念孙最大的感慨就是:“书价涨得太快了!”
他举了个例子:前几年,他在北京琉璃厂的中国书店(注:中国书店是1952年成立的,它主营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各类书籍,包括古籍善本、碑帖字画及新印线装古籍),看中一套康熙年间的书,共40册,开价4万多。钱念孙觉得价格偏高,但还是买下了它。没想到过了两年,钱念孙再去时,看到书店还有同样的这套书在卖,只是,价格翻了9倍。他心想:“价格涨得太快了!这么贵,肯定没人买”。没想到过两天再去时,已看不到这套书的踪影了,书店工作人员告诉他,最后一套也卖掉了。
新善本的“民国旧书”
钱念孙曾出过一本书,名叫《无法尘封的历史——抗战旧书收藏笔记》,当时在收藏界引起不小的轰动,在当年还获得了“中国最美的书”奖。
说起这本书的写作动机,并不是偶然。早在1994年,钱念孙作为国家公派高级访问学者,赴英国杜伦大学和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访学大半年。期间,他在两校的图书馆里,翻阅台湾和香港地区出版的有关抗战史的图书时,思想受到很大震撼,因为书中讲述的内容与他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有很多不同之处。历史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钱念孙的心中充满疑问。
2005年,他将自己收藏的六七千册民国旧书翻检一遍,发现里面有关抗战的旧书有两百多种,这些旧书全部是抗战当事人所写,并在当年发表印行的,真实性非常之高。
“新善本中‘新’字的含义是相对古籍旧善本而言的,其收藏范围是从辛亥革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的书刊资料及名人手稿书札。它记录了近现代中国经历的多次革命变革,见证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最动荡的时代,具有极大的历史研究价值。有时甚至比古代线装书的价格还高。”钱念孙解释着。
收藏古籍和旧书,对钱念孙而言,更是一种享受:“在这些书海里,我获取知识的养分,而且,古人做书不惜工本,是把它们当作艺术品来做。而这种艺术上的陶冶,现在却由我来分享了。”
人物简介:
钱念孙 , 安徽芜湖人,现为全国人大代表、省文联副主席、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民盟安徽省委副主委。出版著作23部,发表论文两百余篇,先后五次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两次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三次获“中国图书奖”,另获“冰心文学奖”一等奖、“田汉戏剧奖(戏剧理论类)”一等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