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合肥,传统小吃知多少
合肥房价收入比6.6?你是高了还是低了?
下一篇4 2012年5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舌尖上的合肥,传统小吃知多少

凌玲 记者 李皖婷/文 程兆/图
鲍庆福在做烧卖
 

说到北京,就想起全聚德烤鸭;说到天津,就想起狗不理包子……可说到合肥,你想起了什么?昨日,记者在合肥市餐饮协会和合肥市供销社相关人员的带领下,走近十余种失传已久、如今正被“恢复”的合肥传统小吃,触碰你所不知道的“舌尖上的合肥”。

回忆篇

刘鸿盛:排队排出二里地的记忆

刘鸿盛饺面馆创办于清朝末年,以经营饺面点心为主,至今已有140年历史。说起当年的刘鸿盛,老合肥的记忆就被时光深处飘来的饺面儿香所牵动,仿佛又回到那个雾气腾腾吆喝声不绝于耳的面馆中。

在年过古稀的刘奶奶记忆中,去那买饺子和馄饨的队伍总是排过了二里地。可家喻户晓的刘鸿盛,却在淮河路改造搬迁之后,突然消失了。这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贸易部颁的“中华老字号”,仅存于老合肥的记忆中。

淮上酒家:忘不了的肉合饼和庐阳汤包

曾是“合肥国字第一号餐饮”的淮上酒家也在长江路综合改造中被拆除。

“高中时最喜欢的就是肉合饼,最疯狂的一次一顿早饭吃了5个。”市民方先生说起最爱的肉合饼,脸上现出一丝神往。2000年,在第二届中华名小吃评选活动中,淮上酒家的“庐阳汤包”和“肉合饼”曾荣获“中华名小吃”称号。

合肥饭店:甜到心底的糯米油香

说起合肥的餐饮,30多年前的合肥饭店是老合肥们挥之不去的情结。那时的合肥饭店从早到晚门口车水马龙。

“当年有种糖糕,用糯米做的,一口咬下去里面的糖汁就流出来。”今年59岁的大厨葛克铭说,现在的糖糕已改名叫做糯米油香,香味四溢,酥软爽口,别有风味。

绿杨邨小花狮子头:一拍就碎的美味

绿杨邨也是当年淮河路上的餐饮老字号,在这家门前排满了买小花狮子头的人

家住明教寺附近的老邢说,当年家里的早点就是雷打不动的绿杨邨小花狮子头,“那个狮子头,用手一拍就碎了,足以见得有多酥,用的油也好;现在在外面吃到的狮子头,往往都很硬,找不到当年小花狮子头的味道了。”

鲍庆福:不能让传统手艺在这辈停了

鲍庆福今年78岁,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国烹饪大师”称号。他曾是合肥饮食服务公司的老员工。公司没了之后,他来到月顺楼,矢志要把合肥的传统小吃传下去,让这些几十年前的老小吃重新回到合肥人的视野中。

鲍庆福的徒弟葛克铭把刘鸿盛馄饨的皮儿放在报纸上,透过薄如蝉翼的馄饨皮,报纸上的字看得一清二楚。“这是机器做的,要是师父擀比这还要薄。”葛克铭也肩负着传承重任,他最担心的是,传统的制作工艺正逐渐被人们遗忘。

传承篇

小陆师傅:传承小吃要补充新鲜血液

41岁的小陆师傅最拿手的面点是庐阳汤包。从选料到出锅,一笼汤包要做两个小时。他说庐阳汤包的特点表现在馅心的严格制作,馅心选用三成肥七成瘦的前夹肉,再加上熬好的猪皮冻,做出来的汤包自然鲜、嫩、香。

小陆师傅算是合肥传统小吃传承人里年龄最小的,“我是吃刘鸿盛、庐阳汤包长大的,可这些传统小吃仿佛一夜之间就消失了,我也只是想找回儿时的味道。”

小陆师傅说,自己最近也在物色收徒的事,因为师父(葛克铭)和师爷(鲍庆福)渐渐老了,传统小吃的传承,必须补充新鲜血液。

展望篇

餐饮协会副会长:要把合肥传统小吃打造成城市新名片

“我以前也是厨师,可外地的朋友来合肥玩,问我合肥有什么传统小吃,我却回答不上来。”月顺楼的老板胡明朗,也是合肥市餐饮协会副会长说。

正因如此,胡明朗才想到把这些老师傅请来,能恢复一道是一道。“随便哪一位老师傅,手上都是有一两手绝活的。”胡明朗有些自豪。

胡明朗说,他们准备推出一批久未露面的合肥传统小吃。“下一步的计划,就是联合餐饮协会和庐阳区政府把这些传统小吃推出去,打造成城市新名片。咱合肥人走出去,不能连个叫得出名的传统小吃都不知道。”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