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身边的“诺亚方舟”
2012年5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寻找身边的“诺亚方舟”
地震专家为您详解应急避难场所
沈兰 记者 祝亮 文/图
全省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数量分布图
 

好莱坞的电影《2012》里,世界末日来临后,人们纷纷抢登“诺亚方舟”躲避灾难。可是你知道吗,当地震到来时,地震的应急避难场所就会成为我们每个人的“诺亚方舟”。明天就是5·12全国防灾减灾日了,本报邀请省地震局和合肥市地震局的专家为我们详细解读究竟什么是地震应急避难所,在哪可以找到,可容纳多少人……       

往那里躲?

操场、空地可作避难所

省地震局地震应急救援处处长夏浩明告诉记者,目前我省的地震应急避难所总共可以分为四大类。

一类避难所,直升机可以随时起落;二类避难所,可以长期使用,每个市至少应该设置一个;三类避难场所,可以满足一周到十天的避难要求。根据“十二五”的规划,每个县至少设置一个三类避难场所,预计全省将拥有120个三类避难场所;四类避难场所为临时避难所,主要起到临时疏散的作用,我们周围的学校操场、小区空地等都属于这一类。

合肥市府广场“不够格”

是不是所有身边的空旷之处都能作为地震应急避难所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必须避开地震断裂带和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易发生地段;选择地势较为平坦空旷且地势略高,易于排水,适宜搭建帐篷的地形;避开有毒气体储放地、易燃易爆物或核放射物储放地、高压输变电线路等设施对人身安全可能产生影响的地段;避开高层建筑物、高耸建筑物的坍塌范围。”夏浩明解释说。

按上述要求,像合肥市老市府广场这样的空旷地就不能算是地震应急避难所,因为附近建筑物又密又高。

容多少人?

合肥可临时安置400万人

作为安徽省建成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合肥的地震应急避难所建设自然被大家关注。合肥市地震局局长张立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透露,截至今年,合肥市共建成各类避难场所30余处,面积564.59万平方米,可安置(含临时安置)近400万居民。包括天鹅湖公园(广场)、和平广场、包河区政务中心广场等。

在人口密度非常大的合肥市老城区内,黑池坝—西山公园、逍遥津公园、杏花公园等基本具备震后应急避难甚至安置的条件。“当然,这些显然是不够的,如果真有破坏性地震到来,市民还是主要得依靠建筑物周边的空地进行临时避难。”张立说道。他还表示,合肥市奥体中心必要时也将会启用,作为灾民安置点,可容纳6万人。

吃喝咋办?

天鹅湖水可供饮用

据介绍,全省目前的一类避难所只有合肥市天鹅湖广场一处。该广场本身面积极大,还可以满足直升飞机临时起降。

“在震后的应急避难过程中,饮用水与排污是最大的问题,天鹅湖水质优良,相关部门也计划在附近打井取水。目前地震局已经采购了三部净化水资源的设备,若需要可以直接抽出湖里的水进行净化,直接饮用。目前,天鹅湖广场的一些排污道在震后避难时也可以直接投入使用。这样,天鹅湖避难场所在震后可以临时容纳一二十万人,长期可安置几万人。”张立说道。

百货商场可提供食品

众所周知,地震应急包括抢险援救、医疗救护、食宿等设备、物资供应。这都需要在平时做好储备。其他东西都好说,食品是有保质期的,该如何储备呢?

夏浩明告诉记者,所谓的食品储备其实就是政府和商场签署协议,平时向商场提供一部分资金支持,一旦发生灾难,商场就必须无条件提供食品等紧急物资的供应。

此外,地震部门也坦言,破坏性地震灾害到来后,震后救援主要还是靠自己和身边人。“这就需要每一个市民平时就要多学习、掌握防灾减灾的知识,真正做到未雨绸缪。”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