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年丧独子 伤痛今生难愈合
2012年5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暮年丧独子 伤痛今生难愈合
全国失去独生子女家庭超百万;失独群体日益庞大
一年前失去儿子,这位母亲泪已哭干
 

“与死亡俱来的一切,往往比死亡更骇人:呻吟与痉挛,变色的面目,亲友的哭泣,丧服与葬仪……”(弗兰西斯·培根)

世上有一群父母,或许比谁都明白英国哲人培根的话。他们的年龄大都五十开外,20多年来,和自己唯一的子女快乐地生活,正当他们幸福地为孩子购置新房、准备嫁妆的时候,一场意外却夺走了孩子年轻的生命。他们自称为“失独者”,垂暮之年的他们,余生该如何度过?

  据了解,我国每年新增7.6万个失独者家庭,而全国失去独生子女家庭超百万个。 据《广州日报》

1 除夕风雪夜 ——别样的团圆

2012年1月22日,除夕。在南昌市郊的莲塘公墓里,传来了一对夫妇的哭声。

在墓园哭泣的,是杨维国、蔡丽夫妇,当时,风雪无情地拍打着他俩,蔡丽抱着女儿的坟头,哭泣着说:“今天过年了,我们吃年夜饭,你吃一点啊。”去年3月5日,一场发生在校园外的车祸,让夫妇俩永远失去了当时正在江西财经大学读研的23岁女儿杨菲。回家后,蔡丽写了一篇日志——《别样的团圆》。

白发爬满了这对夫妻的双鬓。丈夫曾两次试图自杀,都被妻子拦了下来,“他每天都喊着女儿的名字,有时激动地敞开衣领大叫,一次想从楼上跳下去,一次又把菜刀架在了脖子上,我撕心裂肺地劝他,‘你死了,我可怎么活’?”

生活也变了。原本三口之家一起逛的商场,夫妇俩再未踏足;原本合家团圆的节日,夫妻俩却逃避亲友。

2 孩子的孝服 ——心底永恒的痛

这绝对是一场不同寻常的“网友见面”。记者在现场记录了他们的话,或许这世上,再没有比这几位母亲的对话,更让人感到万箭穿心的了。

“小丫留住”抽泣着告诉身旁同伴那一段令人悲伤的时刻:“你知道吗?白发人送黑发人是不孝啊,按照我们那里的老人说,孩子火葬前,身上是一定要披麻戴孝的;孩子没有给父母送终就过世,本来就是一种罪过。”

活像一场梦魇,话到伤心处,引来了蔡丽和其他几位在场妇女的抱头痛哭。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来自太仓的“老怪”,谈到自己的儿子时,很激动:“儿子生病的时候,我答应过我儿子的,一辈子就只有他一个儿子。儿子去世后,民政局的人拿来几张孩子的照片,说是孤儿,让我挑选领养,我一口回绝了,我年龄大了,孩子还这么小,我怎么有能力去抚养他?”

3 精神折磨  ——压抑、自闭和尊严

事实上,除了失子之痛,其他精神上的折磨也让失独者痛苦不堪,普通人的一句不经意的话语或许立刻引来这些父母的怒目相视或者失声痛哭,他们的精神极度敏感和脆弱,睹物思人,极力躲避世俗人伦。

失独者在节日里恐惧一切聚会,每年到了春节,这些父母都如临大敌,他们或躲到人迹罕至的清冷山庄度过漫漫假期,或在洗浴中心一待七八天,无论亲朋好友如何请他们,他们都不愿意出来。碰到亲友结婚、做寿、给小孩摆满月酒时更是如此,他们往往会将礼金奉上,但从来都不会去参加。睹物思人、触景伤情。他们自称是精神残疾者,今生不可治愈。

精神的痛苦往往带来生理的疾病。在一次有40多人参加的失独者父母聚会中,只有1/4是男性。

在经历了失子之痛之后,很多妇女都失去了丈夫。她们的丈夫或承受不了巨大的痛苦,不久就身患重病,离妻子而去;或者是离家出走,自此杳无音讯。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