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苞是桐城派散文创始人,他曾经两次到达浮山,因人生境遇不同,获得的人生感受也大不一样。本文为此进行了解读。
方苞(1668年5月25日——1749年9月29日),字灵皋,一字凤九,晚年号望溪,汉族,安徽桐城人,生于江苏六合留稼村。清代散文家,桐城派散文创始人,与姚鼐、刘大櫆合称桐城三祖
回桐城扫墓 初游浮山
1709年冬天,42岁的方苞归桐城扫墓,第一次游浮山。
从前在京师,老乡、朋友左未生(左光斗之孙)、刘北固(刘若宰之孙)数次在方苞面前说及浮山之胜,相期筑室课耕于此。此外,表兄戴名世也上过浮山,并写了游记。许多年过去了,刘北固已于1708年去世,而左未生未归桐城,自己只好一个人游浮山了。方苞晚年写《再至浮山》说:“二君子犹未归。”记忆有误,刘北固已于头年去世。
浮山第十七代禅师宗六上人很热情,陪同方苞游了浮山。宗六上人是山足大师的徒弟,山足和尚又是方苞叔祖方以智的徒弟,说起来,方苞与宗六上人有师亲之缘。
浮山很小,快一点,半天可以游遍,慢一点,三天也看不完。浮山号称36岩72洞,每一处魔岩石刻,都是一个甚至几个古人的故事。许多先贤名流,在这里留下了痕迹。此外,附逆魏忠贤的阮大铖,也曾在这里读书,留下阮大铖读书处。
每天早晨,气澄清,方苞步山下,岩影倒入方池。夜晚,月初出,方苞坐在华严寺门庑,望最高峰之出木末者,心融神释,莫可名状。浮山为佛教八大宗派的华严宗的丛林,宋代欧阳修曾来此地,留下了法远和尚借棋论法的佳话。
身陷牢狱 赞成浮山禅师之说
离开浮山时,宗六上人对方苞说:“兹山之胜,吾身所区,殆未有也。然有患焉,方春时,士女杂至,吾常闭特室,外键以避之。夫山而名,尚为游者所败坏若此!” 宗六大师的意思,浮山很好,可惜被游人破坏了,春天,男女杂至,和尚躲避不及。
方苞听了宗六大师的话,半信半疑,没有附和。因为春天,游人究竟怎么影响此山,士女如何杂至,方苞并没有看到。方苞回家扫墓,一般在清明、冬至两时。这次是冬至扫墓,等不到明年春天了。
1711年10月12日,左都御史赵申乔,劾编修戴名世所著《南山集》语多狂悖,《南山集》案发。因《南山集》上有署名“方苞”写的序,11月,方苞在南京家中被捕。当晚,方苞被关在县狱,惶惶不安,睡都睡不好。
在牢房里,方苞突然想起浮山和尚的话,想:“是宗六所谓也。”即自己的一世声名,像浮山被游山混杂的士女败坏了一样,现在被追求名利的表兄戴名世带累了。想到戴名世不听自己的话,且带连自己,方苞非常气他。
再游浮山 不赞成宗六和尚之说
1724年8月上旬,方苞因雍正上台,获得大赦,回老家杨树湾扫墓。回金陵前,方苞到浮山,与住在白云的朋友左未生的孩子见上一面。
第一次游浮山,宗六和尚说,没有一座山的风景,能比浮山好。遗憾的是,每到春天,男女杂至,浮山的名声因此败坏了。当时,方苞诺诺,不知道说什么好,因为自己没有亲眼见到男女杂至的情形。
这次,方苞在浮山主持宗六上人的僧舍住了一晚,没有好好游览,第二天就离开了。与宗六别后,方苞回到杨树湾高庄老家,回想宗六上人的话,觉得也不一定对,因为浮山的名声不响,未必是士女杂游引起的。
浮山路远处幽,游者无所取资。一座山游人多少,不在于山有名和没有名。如拿楚、蜀、百粤(越)间的山,与永、柳的山比胜,不知道前者的人更多。后者因有柳宗元游过,留下游记,游者浮慕,游人增加了。
1711年冬天,方苞被逮,私下抱怨戴名世的“杂”,误了自己。现在,方苞因祸得福,得到康熙、雍正两朝圣恩,不抱怨已经杀头的戴名世了,也不觉得宗六的话有道理了。方苞两次游浮山,得出对宗六和尚话的两种看法,正是他在两个时期,对戴名世的不同态度。
白云距浮山30里,道路曲折,加上阴雨天,路途无僧舍、旅店可住,方苞想再去浮山,未能成行。
(摘自安徽文艺出版社《方苞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