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余留守儿童的“好爸爸”
本报受邀参加“南昌新城”建议研讨会
下一篇4 2012年5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全国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刘磊
千余留守儿童的“好爸爸”

记者 刘海泉 王汝华 文/图
刘磊在带着留守儿童玩耍
 

他曾是一名雪域高原上的老兵,驾驶着军车穿梭在“生命禁区”;回到家乡后,他成了乡村留守儿童服务中心的负责人,十几年如一日,乐当留守儿童的“爸爸妈妈”。

他曾荣膺“第八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2010年度安徽十大新闻人物”、安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在这个“五四”青年节,他又荣获“全国青年五四奖章”。他就是来自岳西县毛尖山乡板舍村的刘磊。

退伍后建起“爱心屋”

1997年,在川藏线服役5年的刘磊,带着1枚三等功章和3枚优秀士兵奖章离开了深爱的部队,回到家乡后,在村小学里当了四年的代课教师。天天和孩子们在一起,刘磊注意到,外出打工的父母越来越多,留守儿童也越来越多。由于缺乏父母的疼爱和管教,不少孩子学习成绩下降,变得孤僻、冷漠,有的还经常逃课、打架,甚至小偷小摸。

刘磊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我要想方设法为他们做些什么,一定要让他们和我的孩子一样,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

在和妻子商量后,刘磊辞掉代课教师的工作,决定创办一个为留守儿童服务的公益机构。

为解决活动场地问题,他腾出了自家的房子,一家3口却挤在不足1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购买图书、桌椅的钱从哪里来?和妻子反复商量后,他把家里准备盖新房的积蓄全部投了进去。

2005年,“毛尖山乡留守儿童服务中心”终于成立了。

2007年,村里建起了敬老院,刘磊当了院长。为了更好地照顾留守孩子,他把老人安置在二楼和三楼,将留守儿童服务中心放在一楼,自己也搬进了敬老院。

爱心付出温暖童心

把关爱送给每名留守儿童,是刘磊最大的梦想。两年前,9岁的储艳(化名)不幸失去父亲,妈妈将她交给年迈的爷爷照看,独自去了外地务工。家庭的变故,让小储艳一下患上了“自闭症”。

每天放学后,刘磊就把她接到服务中心,和她一块读书、做游戏,给她讲坚强者的故事。50天过去了,从不对外人开口的储艳终于拉着刘磊的衣襟哭着说:“叔叔,我想爸爸!”刘磊深情地告诉她:“想爸爸的时候,就到叔叔这里来,我就是你的爸爸。”

父爱般的呵护,让小储艳渐渐告别了伤痛。如今的她活泼开朗,学习成绩优秀,也愿意和同学们交流了。

服务中心一位叫唐军(化名)的同学,10岁就没有了父母,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在学校里,唐军经常趁同学不注意的时候,偷拿同学的铅笔、橡皮、练习本,虽经老师多次教育,却依旧不改。掌握真实情况后,刘磊把唐军接到家里与自己同吃同住,和他谈心,做知心朋友,定期给他买一些学习用品,有时候还给他一点零花钱。在刘磊的关怀下,几个月下来,唐军终于改掉了小偷小摸的坏习惯。

倾情打造留守儿童之家

为了进一步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2009年3月,刘磊在志愿者的帮助下,自筹资金建起了“岳西留守儿童网”。刘磊鼓励孩子们把日记、照片传上网站,在网上与父母交流。每逢周末,留守儿童们争相坐在电脑旁,与大山外面的爸爸、妈妈视频对话。

他还通过网站发帖,请求社会各界关爱留守儿童。2009年中秋节期间,刘磊联系上海爱心人士来留守儿童服务中心捐赠图书200多册;2009年11月份,刘磊与中国青少年基金会等机构联系,为毛尖山乡上舍小学捐赠价值10万多元的体育器材和图书。2010年1月,80多位爱心人士来到上舍小学,现场捐赠了3万多元的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

如今,服务中心拥有电脑室、图书室、活动室。每天下课铃声一响,村小学的孩子们就往中心涌来,有的到图书室里看书,有的在活动室里做作业,还有的到电脑室上网,这里顿时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自服务中心建成以来,集中辅导的留守儿童已有近万人次,由刘磊单独辅导的留守儿童已有1500多人次。200平方米的服务中心,已经成为当地留守儿童的第二个“家”。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