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高级教师,包河区历史学科“教学能手”,合肥市中学历史教学研究会理事。多年从事九年级毕业班历史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多篇论文在国家、省、市论文评比中获奖或在报刊杂志上发表。
历史中考,因开卷考试,很多考生认为试题答案在书上翻一翻便可找到,无需花时间记忆,即便记忆,大多数同学也是强记知识点,实际上这样并不是理想的迎考方法。如何在考场游刃有余,这关键取决于考前复习的策略,运筹帷幄的技巧,切实做到复习高效。
紧扣主题 回归课本
这里说的主题是指《课程标准》和《安徽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纲要》,二者是中考命题的主要依据。复习时,左手是纲,右手是书,对照复习,仔细研读。尽管中考试题涉及的范围广,内容多,但重点考查的仍是基础知识。复习时,要将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用线索串联,分析其阶段性特征、基本历史观点等,切实做到单元梳理要勤、整本书梳理要清、专题梳理要细。教材熟识,是进行历史知识专题梳理的基础。专题梳理的方法或切入点很多,如:国别史梳理(美国、苏联、德国、日本等)、区域史梳理(新疆、西藏、台湾等)、分期史梳理(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民族关系史梳理(中国民族关系的大融合、民族区域自治)、外交史梳理(新中国50年代、70年代的外交;中国古代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等)、资产阶级革命(英、美、法三国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改革(俄国废除农奴制、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等)、教育史(隋唐科举制的建立与完善、清代科举制度的废除、京师大学堂新式教育的兴办、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等)、科技史(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工业革命、第二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文明史(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传播)、近代化(经济的工业化洋务运动、政治的民主化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这样梳理:古今贯通,中外关联,从而将考试知识点线索化条理化,同时还关注到历史知识的多方位、多层次的联系: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因果联系;同一历史时期的横向联系;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历史学科与其他人文学科之间的联系等。考生在立足教材,以本为本的时候,已经打破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年级课本知识点的界限,进行着纵横向比较,通过归纳、整合、提炼,已经深刻理解历史基础知识,并能把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实现了历史知识的系统化、网络化,这样在开卷考试中能做到迅速翻书、少翻书或者不翻书,为考试审题节省大量时间,从而快速理清答题思路,吃透题目要求,准确答题。
分析考纲变化 关注现实问题
正确捕捉《考纲》变动信息,深挖《考纲》变化内涵,做到变化中寻同,不变中求异。当然,这要求学生要踏实、牢固、全面地掌握所学基础知识,并且有目的培养自己概括、分析、比较、评价、解决问题等能力。复习时,还应秉承“历史问题现实思考,现实问题历史联系,将来问题立足现实”的理念,学会运用科学的历史观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释历史与现实问题,探究历史事件的现实意义与现实思考,现实问题的历史联系和历史思考。这样,在考试中便能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类创设情境题、活用材料题、知识整合迁移题、开放性试题、探究性试题等。
训练应试技能 把握答题细节
中考历史试卷共有五大题型:单项选择题、组合列举题、辨析改错题、材料解析题、活动与探究题。单项选择题,考查学生历史知识再现能力,学生作答时,需找出题眼、关键词,也可用排除法选择;组合列举题,往往命题以一物、一地、一概念、一语话等作为切入点,小切口,大展开、大跨越。答题时书写正确、准确即可;辨析改错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正确掌握程度,读题须完整、审题要仔细、按照题目要求答题。材料解析题,试题材料的选取来自课本或课外新材料,有的是新闻热点、国家大事、伟人的讲话等,形成新的问题情境。问题的呈现方式,暗含一定的梯度,层层设疑。目的是考察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并灵活运用已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类题,有时答案就在材料中,因此,读准材料,看清问题是材料题得分的法宝; 活动与探究题,常常试题将热点问题与书本知识有机结合,对学生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根据题目要求进行梳理、整合、运用历史知识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学生读懂试卷上提供的材料,概况归纳历史知识,组织语言准确答题。
既然开卷考试,凡涉及到的中国历史地名、人名,历史专用名词、固定用语等要细心,一律不得写错,如“和平统一”写成“合平统一”、“ 蒸汽机”写成“蒸气机”、“徐悲鸿”写成“徐悲宏”、“文艺复兴”还能写成“文艺复新”等等,此类答题失分的原因,不能不与学生文史知识薄弱、书写随意不注重细节所致。另外,还应知道古代纪年方法,正确计算历史年代。
2012年中考一天天临近,复习越来越紧张,每位同学都在做最后的冲刺。时事热点、周年热点、中外大事、周年纪念、高频考点,也是我们复习的重点。除此之外,考生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和过去的考试经验,做到劳逸结合、心平气和,积极选择自我想象的内容,焕发良好的情绪,轻松取得2012中考历史理想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