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采访发现,由于大型乳品企业垄断区域鲜奶收购,这一地区生鲜奶收购价持续在低位徘徊,导致很多奶户入不敷出,被迫“砍牛”(杀牛或卖牛)。有关专家认为,要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我国奶业急需打破少数大企业地域垄断发展模式,尽快实现转型升级。(4月8日《中国青年报》)
为何“奶比水贱”?都是垄断思维结的果。大型乳品企业垄断区域鲜奶收购,这一地区生鲜奶收购价持续在低位徘徊。面对质疑,相关负责人解释说,在价格上有区分是为了引导奶户向更规范更集中的生鲜乳采集、储存方式转变。这一句看似有理,实则问题很大。作为个体的奶农不可能具有保鲜乳制品的能力,而完达山应该投资设立集中榨奶站或制冷罐储存设施,而这恰恰是一个企业所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同时也是企业对自身负责的表现。这一段为低价收购辩护的语句完全是主客颠倒。
而历史的经验表明,垄断是产业升级的大敌。在垄断思维指导下,一个区域垄断企业没有必要进行产业升级,产业升级只会增加自身的成本。毕竟淘汰旧工艺,上马新工艺,淘汰旧的生产线,升级新的生产线等等都是需要巨大的投入的。而维持这种低水平的,以牺牲奶农利益为代价的产业运转模式才是长期垄断思维灌输下的必然产物。
同时粗放式的产业模式是典型的衰退产业模式,奶企诉苦,奶农叫苦不迭就是明证。产业升级的内容包括衰退产业退出和成长产业发展两方面的内容。从某种程度上讲,衰退产业不能退出的社会后果要比产业成长不能顺利发展时更为重要。因为不能退出意味着部分生产要素将被闲置或被逼迫在低效益状态下使用。这个原理很好地解释了为何出现奶农杀牛的现象,这是产业升级之前或者升级进行时的阵痛。
除了垄断之外,违规成本低下也是问题所在,一旦出了问题,众多的专家都把责任推到了奶农身上,奶企也放弃了自身的责任,出于降低成本和赚取最大利润的目的,把饲养奶牛的责任都推到独门独户的奶农身上。如果一旦被查出有违规行为,将面临极高的违法成本、那么现状可能有所缓和。否则,卖奶难、奶价低就成了合乎逻辑的判断。市场规律逼迫下的产业升级的代价是巨大的。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随着人们的信息和科学知识以及保健意识的增强,民众已经不满足于传统的乳制品形式了。加之乳制品问题频发,人们完全可以用脚投票,将目光更多地投向国外品牌。
如何打破僵局?昔日的垄断企业应该明白,垄断只是区域垄断,应该正确处理好局部垄断与全面开放之间的关系,不能再使用垄断思维思考问题。打破垄断、维护基层奶农权益,奶企应从奶农利益出发,对现有奶业产业化组织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寻求一种既保障奶源安全,又提高奶业产出水平,更保障奶农利益的奶业组织模式,以提高奶农的经济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