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老大”欲“落户”庐江
开往春天的安徽
“太阳”照在合肥沃土上
3上一篇 2012年4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太阳”照在合肥沃土上
新兴产业“横空出世”
实习生 吕艳萍 星级记者 宛月琴
芜湖长江大桥
 

省城长宁大道与明珠大道路口,不久前,曹明镜搬进了新的办公地。而他所在的合肥晶澳太阳能一期项目也宣告正式投产,生产车间里第一次唱响了欢快的“协奏曲”,从去年4月份开工到建成,这个投资135亿元的项目,仅仅用了10个多月的时间便正式在合肥“安家”。

不光是晶澳,阳光电源、赛维LDK、3M、海润光伏、彩虹……近年来,合肥光伏产业迅速崛起,龙头光伏企业云集,仅高新区就集聚有光伏企业超过20家。以新能源产业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以喷薄之势,在整个江淮大地“横空出世”。

企业:晶澳“安家”

一架“小飞机”,跟普通的玩具飞机并无两样。阳光洒在它的身上,机翼却自动“飞”个不停。作为晶澳合肥的员工,曹明镜办公室里的这家“飞机”颇引人注意。

他告诉记者,这其实是利用光伏的一个小物件,机翼上装了一些太阳能面板,它就能吸收阳光带动机翼转动。晶澳作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制造商,正是光伏产业链条中的重要一环。

“如果用一张路线图来简单勾勒光伏产业的产业链,电池仅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在它的上游,有硅片、硅料,在它的下游则有组件、光伏系统工程,再到终端市场。”晶澳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合肥基地总指挥刘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介绍起自己的行业。2011年2月,“原籍”河北的晶澳与合肥高新区签约,项目投资135亿元,建设全球最大的3GW太阳能一体化生产基地,项目建成后,年产值可达300亿元。

落户合肥也是基于集团的战略考虑,目前晶澳集团在河北、江苏都有布局,合肥的基地则是集团发展承东启西的一块“跳板”,刘勇告诉记者,晶澳“安家”合肥之后,这个基地将成为世界上最大垂直一体化光伏产品生产基地。

行业:“太阳”高照

其实,仅在高新区的方寸之地,光伏企业已经“驻扎”成堆,离晶澳合肥不远的阳光电源是全球生产逆变器的“头号企业”。

年报显示,2011年刚刚上市的阳光电源实现总营收8.736亿元。而2012年阳光电源则制订了12亿元销售收入的经营目标,公司将完成年产100万千万光伏逆变器扩产项目和全球营销服务平台项目。

“太阳”正高高照在合肥沃土上。来自合肥市发改委的信息显示,目前,合肥正在加快实施国家“金太阳示范工程“,5年后,合肥将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先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光伏企业群体,产业链企业总数达到100家,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光伏产业研发基地、生产基地和应用示范基地。

产业:“新兴”向荣

跟合肥的光伏产业喷薄发展一样,芜湖的电子信息产业和新材料产业、蚌埠和亳州的生物产业、滁州的新能源产业等都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出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省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随着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有力地带动了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在电子信息产业中,相继有38户企业建成投产,其中合肥京东方、芜湖德豪润达、安徽三安光电产值分别达59.3亿元、22.8亿元和16.7亿元。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中,陆续有36户企业建成投产,其中规模最大的熔盛机械有限公司产值17.4亿元。在新能源产业中,赛维LDK太阳能、合肥海润光伏、阳光电源的产值也都是“亿万级”。

统计显示,至2011年末,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数1549户,比上年净增125户,全年产值达4132.1亿元。

对话 省经信委主任 赵炳云

转型升级需抢占“制高点”

记者: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我省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

赵炳云:转型升级的关键点,就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随着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我省资源性产业竞争优势趋于弱化。加快转型升级,就是要推动汽车、家电、装备制造业向研发、设计、品牌、服务等增值环节延伸,迅速壮大产业规模和竞争优势;促进煤炭、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能源原材料产业向高新化、集约化、清洁化和循环化方向发展;推动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等产业由生产初级产品向精深加工转变。

记者:新兴产业在转型升级中将发挥怎样角色?如何培育打造新兴产业?

赵炳云: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创造新的市场需求,是顺应新技术革命和低碳绿色经济发展趋势、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按照“领军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思路,从最有希望的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和电子信息等关键行业率先突破,占据技术和市场“两个高地”,把培育新兴产业的规模化作为工业转型升级的制高点。

专家 安徽工业经济研究所教授 王可侠

转型升级正“稳步推进”

“安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正在稳步推进。”作为研究工业经济方面的资深专家,安徽工业经济研究所教授王可侠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首先是轻、重工业获得协同发展。对于安徽来说,重工业一直偏重资源型及高耗能型,以往重工业一直“居高不下”,而近年来轻工业的比例持续上升。王可侠认为,轻工业的优先发展,对于工业体系的健康和平衡都有明显的作用。

其次,从全省工业结构来看,近两年来,我省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比例不断增加。“数据显示,这两年来,这些产业都高于全省规上工业的平均水平,而它们的特点是产业链可无限延长,带动性很强,这些都是完善的大工业体系所必备的”。

此外,在王可侠看来,我省南北工业发展差距也在趋小。近两年来,我省皖北地区工业体量不断提高,规模也不断扩大,水平在逐步提升。“地区工业的平衡涉及产业的辐射和带动,对全省工业发展十分关键”。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