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何叫停中都凤阳建设?
2012年4月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朱元璋为何叫停中都凤阳建设?

葛文娟
凤阳古城
明皇陵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群雄对峙中取得了江山,但定都一事,却困扰了他近30年,汴梁还是南京,还是中都?这一直让这位皇帝为之纠结。 至于建设中的中都凤阳工程为什么突然叫停,也一直是史学界的话题。     

朱元璋不满意南京为国都

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时称应天)称帝,国号洪武,在即位诏书中称应天为京师。也就是说,南京只是暂时的国都,朱元璋内心还在寻找国都所在地。

对于朱元璋为什么不满意南京为国都,学界多数人认为是朱元璋觉得南京虽然数为国都,但在这里立朝的朝代时间都不长,这一点不能不说朱元璋内心有所顾忌。但作为帝王,他内心真正考虑的是应天偏于东南,不便于控制全国,同时位于江左,城防有隐患,作为国都不是十分理想。

明初三都并存

1369年8月,朱元璋平定陕西后,召集大臣研究定都之事。大臣们的意见不一,提议的地方主要是西安、洛阳、应天、汴梁、北京,人人都引经据典,谁也说服不了谁,定都就没有决定下来。

洪武七年(1374年),朱元璋改自己的老家临濠为凤阳,并着手在这里建中都。之所以称为“中都”,是因为朱元璋派兵攻取汴梁后,有人建议定都汴梁。朱元璋很重视,亲自考察。但他认为建都汴梁还不如南京。由于当时西北未定,需要将汴梁作为运送粮草和补充兵力的基地,朱元璋借鉴古代南北二京制度,以应天为南京,汴梁为北京。在中间建一个都城,自然是中都,另外是“取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之义也”的含义。

这样,在明朝建国之初就形成了南京(应天)、北京(汴梁)和中都(凤阳)并存的情况。

在凤阳建中都

“家住庐州并凤阳,凤阳原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这首曲子许多人都熟悉。但大多数人是望文生义,认为朱元璋做皇帝后,他的老家十年九荒。

其实不然,这曲子是有背景的。早在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内心准备在老家建中都,为了扩充实力,下令迁江南14万户到凤阳。江南一带的富豪都被迁往凤阳,并且不许私自离开。

这些江南富人被迫背井离乡,想原籍怎么办?便伪装成乞丐,以逃荒为名,成群结队地跑回老家探亲扫墓,第二年再回到凤阳。日子久了,形成了这样的花鼓曲子。

在明史中,没有关于中都的建设记载。民间书籍多说,建中都只有刘基坚决反对,他认为凤阳根本不适合作为国都,“凤阳虽帝乡,非建都地”。但反对无效,中都的建设照常启动。

中都工程突被叫停

洪武八年(1375年)四月,朱元璋巡视凤阳后,突然下令停建。此时修建中都已经有6年,宫殿颇具规模。也因此,凤阳失去了作为国都的机会。

这又是什么原因呢?有人为朱元璋辩护,说他发现劳民伤财幡然醒悟;还有人说因为刘基反对,他最终采纳了大臣意见。

这些显然是一种托词,作为皇帝的他在建设之初就应该考虑许多,没有经济上的保障在最初就不可能付诸建设。1375年,刘基去世,因他的反对而停工也是站不住脚的。

今天有学者论证,是因为当时自然灾害。在建中都的岁月里,淮河确实发生过大的水灾,大水漫过凤阳境内入淮的最大支流濠河大堤。但这样的自然灾害在古代极易发生,一两次洪水能让一个开国君主打消念头?其实,透过相关文史资料看,是因为明代立朝五六年后,朱元璋身边的许多功臣都是江淮同乡,有些人居功自傲,常有违法乱纪之事,且在朝中结党营私。朱元璋对臣下结党之事十分警惕。他担心建都凤阳后,会助长江淮集团的势力。

后来在大臣们的提议下,朱元璋开始修建南京城墙和皇宫。这中间,周庄富翁沈万三 “助筑都城三分之一”,即现今南京城墙的中华门到水西门一段。

到了朱元璋晚年,建在燕雀湖上的皇宫出现了地基下沉现象。对于迷信风水的朱元璋来说,这是一种不祥之兆,因此又动了重新定都的念头。

1391年,朱元璋派太子朱标巡视关中寻找都城之地。太子朱标个人比较倾向于选择西安为国都,可是第二年,朱标病逝了。年近七十的朱元璋受到痛失爱子的沉重打击,再也没有精力和心情考虑迁都的事情了。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