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涡阳县老子文化建设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在该县闸北郑店村走访时,发现了一块记载着明代重修涡阳天静宫的残碑。这一发现对研究老子文化提供了又一素材,同时也为证明老子故里在涡阳提供了有力证据。
“身世”坎坷:三十年前被当成普通石头
据了解,涡阳闸北镇郑店村的村民张海琴,现年83岁,在涡阳天静宫南武家河旁居住五十多年,丈夫抗美援朝时牺牲在战场上。丈夫去世以后,她便以在武家河摆渡、捕鱼为生养活全家。三十年前,她的亲戚帮助她从武家河河边拉回了一块“石头”,丢弃在屋旁。
“我天天忙着干活,也没注意这石头上刻的字,一直把它当成一块普通的石头。”张海琴说。
知道“石头”是宝贝后,张海琴老人喊来她儿子郑雨臣以及其他村民,和涡阳县老子文化建设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一起,将这块碑石运送到了涡阳东岳庙老子博物馆。
验明“真身”:碑刻与涡阳县志一字不差
据介绍,这块残碑长约120厘米,宽40厘米,厚度约26厘米。残碑上的许多文字已模糊不清,但依稀可辨有“有奇,南居涡水二里”、“与东西汉无异”、“周世传”、“识真人将隐”、“老子在姙(通妊),有星突流”等字样。工作人员称,“南居涡水二里”的大意是,老子的居住地距离涡河很近。
民国十四年《涡阳县志》记载有“明代重修涡阳天静宫方震孺残碑”。据了解,方震孺原是桐城人,后来移家寿州,明万历四十一年进士,官至御史、巡抚,是明朝著名的爱国人士。
研究涡阳历史的81岁老专家杨光看到残碑照片后,立即断定这是方震孺撰写的重修碑。杨光拿出1925年出版的《涡阳县志》,经对照,碑刻与县志记载一字不差。
据了解,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台湾马炳文道长捐资修建涡阳天静宫时,在武家河附近曾发现这块石碑的残角。
意义重大:老子故里在涡阳再添新证
意外发现石碑,涡阳县老子文化建设办公室副主任牛家栋激动地说:“对涡阳县来说,石碑的发现是一件大幸事,也是亳州市老子文化建设的一件大幸事,甚至对于我们安徽来说,也是打造文化强省的一件大事情。”他认为,这块石碑证明了老子故里在涡阳。
据一直执著于研究老子文化的王振川先生介绍,这次实物的发现是有力证据,对于确定老子故里在涡阳具有重要意义。王振川建议,今后在开发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对石碑的收集,为老子故里的考证提供更多的直接证据,“不要小看一块石头,这里是老子故里,一块带有碑文的石头都可能具有很高的价值。”
目前,该碑已由涡阳县老子文化博物馆收藏保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