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3时,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在梅地亚两会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全国政协委员张平、钟秉林、刘长铭、郗杰英、李和平、赵丽宏围绕“促进教育公平 提高教育质量”问题答中外记者问。
韩寒不是教育体制的叛逆者
记者:如何看待韩寒这位青年作家?
钟秉林:首先,一个人的成才有多种途径,学校教育只是方式之一,所以我对他现在的情况很关注,但是我不认为他是教育体制的叛逆者。
张平:这涉及到教育模式的问题,因为我们现在看待一个学生,如果八门课他全部都优秀,他是一个好学生,然后进入重点学校,受到老师的表扬。我们不能以一种模式来判定这个学生好与坏,然后说他叛逆或者他是非常乖的一个孩子。
提高教育质量靠学校、教师、家长等配合
记者:现在很多人都认为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是要有好老师,目前教师队伍的质量是怎样的?
刘长铭:教育质量的提高绝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需要学校、教师、家长共同来配合,在生活过程中的每一个成人,教师、家长等等,他们都担负着教育的角色,而且这个角色是不可替代的,特别是在孩子品格的发展、人格的形成、内心世界的养成这些方面,家长比教师我个人认为起的作用更大。
出国热不能杜绝,只能适当引导
记者:目前出国热的情况高烧不退,越烧越高。我想问一下,您怎么看待目前的出国热?
李和平:现在的出国热由过去的出去读研究生逐步转向出去读大学,现在已经出现优质高中和国外的大学在联合。
这实际上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的经济全球化也必然伴随着教育的全球化,这种现象如果简单的杜绝可能不是最好的做法,适当的引导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要从全球的视野来考量我们现在的基础教育应该怎么做,我们现在的高等教育应该怎么发展。客观地说,这些年国家对教育是超常的重视,很多钱都投下去了,但是这些钱主要还是用在义务教育阶段。
异地高考主要是政府责任
记者:异地高考政策是否真的可行?实施起来的难度是什么?
钟秉林:这个问题主要是政府责任,我个人同意异地高考,因为孩子的家长在一个城市,为这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比较长期的贡献,跟随他们在一起生活的子女,我想理所当然地应该享受在这个地方的受教育权和参加考试的权利。
从操作来讲,确实有一定的复杂性,地方政府对在本地参加异地高考的考生应该有一个标准,家长指的是什么样的人,在当地工作多长时间,孩子受教育是什么情况;同时,如何甄别,这涉及到社会公信力的问题,如何甄别身份,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以后就比较容易实现了。
校风、学风不是靠钱堆起来的
记者:我们现在的好大学实在太少了,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这些年不断受到一些质疑。请问高校如何真正实现“教授治校”和教育家办学?
钟秉林:办好教育和办企业、办其他事业团体不一样,它需要长期积累,这个规律是不可逾越的。我觉得经费充足,我们可以在硬件条件上很快改善,软件管理水平也可以在不长的时间内,三五年得到提升。但是光有经费的充足,光有硬件、软件条件的改善,远不足以办好一所高水平的大学,一个大学精炼的教师队伍需要长期的积累,特别是一个大学办学的传统、校风、学风,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非常重要,而这种传统校风、学风不是短期内可以形成的,不是靠钱堆起来的,没有二三十年这个事是做不到的。
校车安全绝不仅仅是车的问题
记者:如何解决因为撤点并校引发新一轮的农村小学生上学难的问题?
李和平:我们国家目前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人口的流动是一种必然的现象,而我们的公共交通,特别是政府主导的具有安全保障的公共交通又达不到、跟进不上。
校车问题要根本解决,绝不仅仅是车的问题,谁来开这个车,如何保证线路的安全,如何保障乘车人的交通安全意识,包括家长的意识,从一线的实施情况来看,我们觉得是有希望,在目前这种条件下能够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各个方面都来支持,把学生的交通安全问题解决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