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报讯 “一卡在手,方便省心”,是预付式消费的最大卖点,看上去的确很美,而现实是否真的如此美好呢?省消协昨天公布了预付式消费典型案例,预付式消费卡贬值成了最常见的消费纠纷。
案例一:预付卡“被”贬值
2009年,刘女士在一家理发店办理了2000元理发预付卡一张,到目前为止卡内余额有600元。最近她去理发店,理发店却告知她很多消费项目已经涨价了,刷卡必须按照涨价后的标准实行。
消协认为,消费者与商家在办卡期间存在合同关系,商家自行涨价导致预付卡里的钱贬值,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理发店应在卡里余额用完后才能按涨价后的标准执行。
消协观点:消费者在办理预付卡的时候要选择有合法资质的正规商家,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尽可能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案例二:秒杀卡变体验卡
陶女士在某美容会所办理了一张秒杀卡,办卡时该店经营者承诺可以泡澡六次。在第二次消费时,却被告知消费者该秒杀卡实为消费体验卡,只能泡澡一次。
消协发现,“秒杀卡”并未对最为重要的“使用次数、使用时限”等作出明确约定。商家单方面对消费者提出“体验卡”的解释,实则为偷换概念,侵犯了消费者权益。
消协观点:目前,对预付消费卡上相关事项进行明确性约束的规范性法律稀缺,经营者往往对预付卡随意解释,严重侵犯了消费者权益。消协呼吁经营者加强自身监管,有关方面尽快出台相关法规措施,并建议消费者在消费之前认真审查合同中的重要事项。
案例三:预付卡余额难退
朱先生在某影院交纳了140元办理了会员卡1张。卡内余额有15元,他向影院要求退还余额或补差额再买电影票。该影院予以拒绝,称余额不予退还,只能再行充值使用,而充值必须是一次性充值100元、200元这样的整数。
消协认为,该影院要求充值金额为100元、200元这样的整数,而消费者用卡购买电影票时难以恰好将卡内的余额一次性用完,这样是强迫消费者继续消费或让消费者放弃卡内余额,明显侵犯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
消协观点:消费者在购买预付卡时,一定要与经营者签订正式的书面合同,同时注意合同内、卡上和店堂内是否有条款,一旦发现含有侵犯自身利益的条款应该拒绝办卡,并向工商部门反映相关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