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属于每个普通百姓
2012年2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浮生琐忆》:
历史属于每个普通百姓

朱玉婷/文
 

两年前,因为《莫砺锋评说白居易》这本书,我们聆听莫砺锋教授将一代文豪白居易的别样人生娓娓道来;如今,安徽文艺出版社推出的莫砺锋的回忆录《浮生琐忆》,记录了他三十岁之前的生活点滴,这也是他唯一一本非学术性著作。

因为“百家讲坛”被大家熟知,却曾经几番婉拒,只因被人觉得“不苟言笑”;生于江苏,却在安徽实现大学梦和安徽结下不解之缘;五十多岁动笔写回忆录,却只记载了人生的前三十载时光……这就是莫砺锋的别样人生。他说,“我对安徽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在人生最低谷时,是安徽接纳了我。我希望有更多的安徽读者看到本书。”

回忆录:三十岁前额头的皱纹

记者(以下简称记):《浮生琐忆》是您的回忆录,但它也是一本很特别的回忆录,整本书是在您五十多岁动笔写成,却只记载了您三十岁之前的生活。为什么写这本书时只记载了那段时光?

莫砺锋(以下简称莫):我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三十岁之前的经历与共和国的前三十年历史是同步的。历史并不专属于政治家或其他大人物,它也属于每一个普通百姓。千千万万的普通人的遭遇,才是历史的真实面貌。

那段时光对我的整个人生有着不可磨灭的深刻影响,比如我三十岁以前就出现在额头的皱纹,比如我的沉默寡言,比如我脸上很少露出笑容,都是时代在我身上留下的烙印。当然也有积极的一面,那就是我比较能吃苦,也不会轻信谎言,“曾经沧海难为水”嘛。

记:您动笔写回忆录的念头产生于十年前在台湾讲学期间,可以说很偶然。当时究竟是什么触动了您的内心,让您那么迫切地想把自己的那段人生写下来和读者分享?

莫:2002年1月,我在台湾新竹的清华大学完成讲学,朋友们为我安排了一次阿里山之游。用餐时,与我邻座的郑文惠教授说起他们所编的课本中有周作人的《故乡的野菜》一文,文中写道一种名叫“马兰头”的野菜,以及一种叫“黄花麦果糕”的点心。我忽然想起我幼年生活的地方也常见马兰头这种野菜。在春天的河岸上,马兰头一丛丛地生长着,郁郁葱葱地覆盖了整个河岸。紧闭了二十多年的记忆闸门突然打开了,无数的往事奔涌到心头,我萌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我要把那些往事写出来!

记:《浮生琐忆》是您唯一的一本非学术性著作,您也曾说过写这本书时,有一种“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感觉。和其他著作相比,《浮生琐忆》于您是否意义更特别?

莫:我从三十四岁开始发表文字,所写的东西几乎全是与古典文学有关的论著或教材,都与“灵感”无关。《浮生琐忆》就不同了,它虽然只是一本实话实说的回忆录,其写作过程却很像是文学创作,这是它的最大特征。

说实话,我的其他著作虽然也都是用心写的,有些书(像《杜甫评传》和《漫话东坡》)中也渗透着我的情感,但毕竟不像《浮生琐忆》这样融入了我的全部生命。

安徽缘:姗姗来迟的高考改变命运

记:您和安徽非常有缘,在这本回忆录中,对于安徽您也着墨很多,最初您从江苏来到安徽泗县插队,这段生活对您后来的人生有什么重要的影响?

莫:我在安徽总共只生活了五年,但它在书中所占的篇幅却有三分之一,说是着墨很多一点也不夸张。

1974年秋天,我来到安徽。我出生在江苏无锡,25岁前从未离开江南。我高中毕业两年后到太仓县农村插队务农。父亲离世后,我离开江南,从太仓农村迁到了泗县的汴河公社。汴河公社的老乡对我很好。1975年,我进汴河公社农具厂当农民工(当时叫“亦工亦农”),还一连两年被评为劳动模范。这段生活使我重新确立了人生的信念,我永远感谢皖北农村那些诚朴善良的乡亲。

记:您的大学梦也是在安徽实现的,在当年插队期间,您考上了安徽大学外语系。和我们的读者分享一下您的这段经历吧。

莫:1977年,高考恢复。对我来说,那真是一场迟到的高考。我这个1966年高中毕业的人终于得到了参加高考的机会。好事多磨,我的报名、考试还是一波三折。

我在《浮生琐忆》中写了一个高考的插曲:考试第一天,我随身带了瓶墨水。赶考的人群中有许多年龄比我小得多的考生,我忽然觉得自己一大把年纪了很不好意思!我唯恐别人认出自己的考生身份来,便把握着墨水瓶的右手插进了口袋。走进考场时发现准考证上照片被染蓝了半边脸。开考不久,监考人员就注意上我的准考证,他们拿起准考证仔细研究,又再三端详我的脸,然后窃窃私语一番,才走开去。我一边答题,一边胡思乱想。幸亏考题十分容易,要不然的话我一定会考砸锅了!转眼30年过去了,我后来曾接连多年参加高考阅卷,也参加过高考命题。但是我最难忘的还是1977年的那场高考,那场姗姗来迟、又彻底改变我的命运的高考。

文学路:走上“百家讲坛”结识更多朋友

记:作为外语专业的大学生,后来您是怎么走上文学之路,并且成为我国第一位文学博士的?

莫:这要从我的高考报名说起。1977年的高考是分省组织考试的,各省的考试五花八门。我当时已经28周岁,超过报考年龄,而且不符合“学有专长”的特招规定。幸亏脑子灵活的公社干部张修斌想起我经常捧着英语书看,他说:“这英语就是小莫的专长!”报名关总算通过了。就这样,我考上了安大的外语系英语专业。

其实,我在中学里是以数理化见长的。下乡务农之余读的更多的却是唐诗宋词之类的书。

1979年,我提前报考了南京大学中文系的研究生,从此跟着导师程千帆先生专攻古代文学。我自觉年龄偏大,读书比较抓紧,只用五年时间便读完了硕士、博士。1984年10月,我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成为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位文学博士。这只是一个巧合,并没有特殊的意义。

记:从“百家讲坛”开始,可能让更多的人开始熟知您、喜爱您,您是怎么走上“百家讲坛”的?

莫:2002年,南大为庆祝百年校庆,便请央视到南大来录制几位老师的讲座,我讲的是《杜甫的文化意义》,后来制成两集在“百家讲坛“播出了。2007年6月,“百家讲坛”的两位编导专程到南大来请我讲唐诗,我当场就婉言谢绝,因为学生都说我是个“不苟言笑”的人。可人家再三敦请,就不好意思拒绝了。于是我冒冒失失地走上了“百家讲坛”,就算是人生的一种特殊经历吧。

作为一个普通的大学教师,我的朋友几乎全在学界。是“百家讲坛”使我有机会结交了许多校园之外的朋友。这是我走上“百家讲坛”的最大收获。

再合作:愿意成为安徽出版的“回头客”

记:您将这本回忆录取名为《浮生琐忆》,我们都期待分享您三十岁之后更多精彩的人生,下一本回忆录可在您的计划之中?

莫:有不少朋友建议我再写《浮生琐忆》的续篇,我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计划。一来是工作较忙,暂时无暇顾及。二来也是自从进入大学以后,我的生活也变得比较单调。当然,我还是想写的,不过可能要等退休以后才能动笔。

记:继两年前的《莫砺锋评说白居易》之后,您再次选择和安徽文艺出版社合作,出版这本《浮生琐忆》,是什么让您一直钟情安徽出版?

莫:选择安徽文艺出版社,当然有许多的个人理由。安徽文艺出版社所在的时代出版传媒公司的王亚非董事长是我在安大外语系77级的同学,安徽文艺出版社的朱寒冬社长是我的安大校友,文艺社还有许多编辑也是安大校友,他们的待人接物使我感到亲切、可信。而且安徽文艺社在出版《莫砺锋评说白居易》时与我合作得非常愉快,我愿意成为他们的回头客。

当然,还有我对安徽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在我跌入人生的最低谷时,是安徽接纳了我。我在安徽头一回当上了劳动模范,我在安徽走进了我的第一所大学。我希望有更多的安徽读者看到本书,尤其是皖北的乡亲们。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