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聚变效应凸显
2012年1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核”聚变效应凸显

 

合肥:带头腾飞

记者 宁大龙

“2012年,合肥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我们面临着许多机遇,我们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谈到合肥的发展,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曾这样说道。

集“天时、地利、人和”众多优势为一体的合肥,近几年来,频频出现在中国增速发展城市的排行榜前列,形成了无与伦比的竞争优势。

2012年1月12日,是皖江城市带城建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两周年的日子。作为安徽的省会,合肥在皖江城市带城镇体系规划中,被列为“带动极”,起到了关键的带头作用。

筑巢引凤

去年一年,合肥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取得的进步尤为引人关注。

2011年12月20日,记者来到了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安徽高科技领域引进的最大项目京东方六代线项目就落户于此。据了解,该项目总投资达175亿元,整个设计产能9万片玻璃基板/月,主要生产37英寸以下电视和电脑显示器用液晶显示屏。达产后,可年产液晶显示屏将超过1500万片。

合肥新站区管委会副主任秦远望讲述的一个小故事颇引人关注:京东方六代线正式投产后,国内平板电视价格普遍下降了30~40%。若按照国内年销售4300万台电视整机计算,以5000元一台为大致标准,就这一项,每年老百姓就可以少掏600~800亿元。

由于京东方的入驻,吸引了法液空、日本住友化学等一批世界500强和国内外大型配套企业落户合肥,2011年10月,联想(合肥)产业基地项目也在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隆重开工。合肥以此为契机,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平板显示产业基地。合肥计划到2015年实现工业性投资累计920亿元,工业总产值超过2000亿元。

领跑全国

除了高新技术产业,合肥去年在整个工业发展上,整体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2011年前11个月,合肥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5085.4亿元,总量突破5000亿元大关,相比去年整整增长了1541.1亿元。

此外,2011年1~11月份,合肥市完成工业投资1257.03亿元,增长显著,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整个2011年,合肥工业总量列全国省会第11位,较上年推进2位。而合肥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更是高居全国省会第一。

马鞍山:一“马”当先

星级记者 宛月琴

“今后,马鞍山将全力以赴继续做大全市的经济总量,加快发展速度,努力做好皖江城市带发展的‘箭头’。 马鞍山具备发展成为省内最好城市,全国最好城市之一的潜质。”马鞍山市市长张晓麟这样表示。皖江示范区两年来,马鞍山更是践行着“一马当先”的城市精神,跨越发展,成为“皖江”轴上的亮点。

当好皖江“箭头”

“两年来,我们推进了华菱星马等自主品牌汽车骨干企业联合重组,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自主品牌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研发生产和出口基地,将马上拿打造成全国重要的精品钢及深加工基地,建成马鞍山工程机械基地,中间建设磁性材料、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马鞍山市发改委副调研员汤克锐称。

汤克锐告诉记者,马鞍山因钢设市,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计划中,马鞍山在继续发展马钢的同时,还要围绕钢做大产业链。“目前我们正在制订铁基新材料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如果规划正式通过,未来我们将打造一个销售收入3000多亿元的产业集群。”

而长期以来,马鞍山各项经济指标排名全省靠前,多项人均指标排名全省第一,是中部地区唯一的全国文明城市,更有望提前9年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国字号”显效应

“国字号”示范区建设的成效也已经显露:今年上半年,全市在固定资产投资、农民人均现金收入、GDP、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几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上在长三角22个城市中分别位居第1、第2、第3和第3位,全面超过长三角城市平均水平。

而马鞍山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成立时间不长,但已经形成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高端电子信息、现代物流四大主导产业,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占95%以上,一跃而成马鞍山市高新技术产业高地,形成几何式的产业集群效应。

谈及未来,张晓麟特别介绍了马鞍山江面上的四个江心洲的开发设想,他介绍,江心洲由长江冲击而成,其中最大的有60平方公里,是一块未经开发的处女地。这四个洲的概念性规划正在做国际招标,目标是做成“世界极品”。 张晓麟认为,马鞍山具备发展成为省内最好城市,全国最好城市之一的潜质。

芜湖:绽放“核心”

星级记者 宛月琴

“在广东顺德,我们花了十一二年的时间建设了16条生产线,而在芜湖,我们用了1年多时间就让8条生产线运转起来”,近日,位于芜湖经开区的美的压缩机事业部管理部经理李精宁这样告诉记者。

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双核”之一,皖江两年来,芜湖大力推进支柱产业高端化发展,不但给自身带来了“核”聚变,也给整个皖江增添了活力,彰显出名副其实的核动力。

战略产业“打头阵”

与美的压缩机所在地一样,在芜湖经开区的另一端,德豪润达同样也是从广东产业转移而来。作为LED产业领域的后起之秀,总部位于珠海的德豪润达也已逐渐将自己未来发展的重心向芜湖转移。在德豪润达芜湖基地内,公司行政总监方远介绍,现在他们对芜湖的投资在不断扩大,截至目前,总投资已经达到39.2亿元。未来德豪润达7成左右的销售额和收入来源都会出自芜湖,企业也将发展的重点逐渐从珠海向芜湖倾斜。

芜湖市发改委总经济师汪自强告诉记者,两年来,芜湖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转变思路,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承接产业转移,侧重围绕国家大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来做文章。瞄准高端产业发展方向,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四大支柱产业“领衔”

芜湖市市长杨敬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经过这两年努力,芜湖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四大支柱产业。一是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以奇瑞为龙头,围绕奇瑞有40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在芜湖集聚。二是材料产业,主要是以海螺集团为代表,海螺水泥和熟料的产值现位居世界第二、亚洲第一,海螺PVC型材的产能居世界第一。新兴铸管也拥有世界一流技术,还有两家铜材上市公司。三是家电产业,以美的和日立这两个企业为代表,去年的产值是298亿元。四是上无为的电线电缆产业,去年产值达到252亿元,在中国四大电线电缆产业基地位居第二位。

记者了解到,预计2011年芜湖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00亿元,年均增长17.2%;实现财政收入285亿元,增长32%。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00元,年均增长13.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280元,增长16.1%。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