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宽带用户调查》称,中国绝大部分互联网用户在使用“假宽带”,即网民使用的实际宽带下载速率低于运营商提供的名义宽带速率。来自互联网数据中心的这个调查结果,让1亿多网民很伤心。(12月25日《北京晨报》)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经营者应当保证在正常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情况下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应当具有的质量、性能、用途和有效期限。对于运营商来说,按照宽带的标准收费,却提供“假宽带”的服务,让广大消费者稀里糊涂地当了“冤大头”,显然违背了行业道德和法律规定。
然而,“假宽带”现象已久矣,尽管有少数消费者愤然诉诸法庭外,却鲜闻运营商因此受到处罚。原因大致有三:
首先,举证难的维权瓶颈。影响网速的原因多种多样,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假宽带”维权的确存在着取证难、证据保全难等特殊困难,即使明知权益受到侵害,也只能自认倒霉。
其次,监管批疲软的市场环境为假“宽带”提供便利。运营商之所以公然提供“假宽带”服务,恰恰是有关部门监管乏力给了其底气。监管的“护犊子”和“罚酒三杯”,怎能让运营商对消费者权益形成敬畏?
保障弱的法律漏洞。假宽带,表面上看是网络运营商在弄虚作假,实则击中了虚拟服务的法律漏洞。在现行法律中,对于网络畅通保障的具体标准,给消费者造成损失如何认定与索赔等尚无明文规定。无论是行政执法,还是法律诉讼,都因为法规空白、技术手段等缺失,难以为“宽带是否够宽”、“收费是否合理”、“服务是否标准”讨个明确的说法。
从长远看,解决“假宽带”问题,需要电信行业彻底打破垄断,形成充分竞争,让消费者“用脚投票”倒逼行业自律。而就眼下而言,赋予消费者“举证倒置”的权利,打破监管部门和运营商“猫鼠一家”的怪圈,完善宽带服务和赔偿的法律保障,应尽快提到日程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