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姜公馆:曾经沧海 时光静好
2011年12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百年姜公馆:曾经沧海 时光静好

曾梅 任杰
姜桂题公馆大门正立面
姜桂题公馆大门石鼓
姜桂题公馆大门内部
姜桂题公馆保护标志牌
姜桂题公馆正房前廊檐
 

在亳州市区薛家巷的最深处,有一处破旧的清式大门,这里就是清朝著名大将姜桂题的府邸——姜公馆,这里原有大小庭院数十座,房屋数百间,间间相连,形成一个庞大的清代建筑群。

在建造这座庞大的府邸时,它的主人、叱咤风云的姜桂题不会想到,后来这座府邸居然会为日后人民解放事业做出巨大贡献。淮海战役期间,它作为“中野”后方总院,接治3万多名伤员,为解放战争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近日,记者带着崇敬的心情,走进这座曾显赫一时的古王府建筑。

辉煌的百年建筑群

这是一座典型的清末民宅建筑,始建于1880年,清光绪年间,属晚清建筑。

走近看到,公馆门外走廊宽敞明亮,房屋由灰瓦覆盖,廊檐下雕有升腾的云朵图案。门前竖立着的木柱上,红漆已经有些斑驳,大门两侧摆着一对由青石雕刻成的石鼓。据80多岁的薛大妈回忆,以前这里还有一对高大的石狮子,但在“破四旧”时,被毁坏了。

近3米高的实木大门还是以前的老门,经历了100多年的风霜和战火洗礼,开关起来竟还是好好的。

门楼内是三间总宽约10米的门厅,院内房屋均由青砖灰瓦建造而成,砖木结构,叠梁式建筑,合瓦屋面,梁枋柱檩均雕刻有活灵活现的云朵图案,十足的京城王府建筑风格。走近可以看到,廊檐下面还刻有木雕图案,木雕云朵升腾欲飞,甚是好看。

据资料记载,姜公馆原有大小庭院数十座,互相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形成一个庞大的清代建筑群,并有房屋数百间,均为砖墙瓦顶,明柱走廊。然而,虽高大雄伟,却看不出甚至找不到主房、主院,据说此设计是为了军家所需之用。

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战火洗礼,如今的姜公馆只存有大门、过厅、正房等建筑十几间以及部分老院墙、西侧门等,前廊只作为整个院落的人流通道。

承载老人们的寄托

阳光明媚的上午,91岁的魏老拄着老旧的檀木拐杖来到姜公馆门前坐下,听听小曲儿,晒晒太阳。他说,这里是薛家巷胡同里最安静、阳光最柔和的地方。

魏老的家就在离姜公馆几百米外的小院,可每到晴天,老人还是喜欢搬个小板凳坐在这里,看孩子们上学经过,看主妇们出门买菜。抽着自制的烟袋,听着小巷里货郎的吆喝,老人说,这是他一天里最惬意的时光。

“我从小就住在这里,我记得,那时的姜公馆比现在还要有气势,房子有上百间,房檐相连且宽,即使下再大的雨,都不湿鞋的。”老人告诉记者,几十年前,这里还是亳州最繁华的地段,石板铺路,杂货店一家挨着一家,姜公馆成了这条街上的地标建筑。然而,随着城市发展,市中心南移后,老街逐渐清冷,年轻人多是喜欢去繁华的新区游玩,于是,姜公馆也成了老人们回忆的场所,只是偶尔会有人来这里参观。记者看到,由于年代久远,大门已显得非常破旧。

战时显赫的功勋

在建造这座庞大的府邸时,叱咤风云的姜桂题怎么也不会想到,这座府邸居然会为日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做出巨大贡献。

1948年8月,淮海战役前夕,中原野战军后方医院接到中央军委参谋部命令:到河南、安徽地区接收3.5万~4万名伤员。接到指令,总院长王太钧、政委吴钊统随即带领全院3000多人,从驻地北馆陶出发,奔赴豫皖苏解放区。11月初,经河南鹿邑到达皖北重镇亳州。

11月6日,淮海战役打响,院长王太钧和政委吴钊统日夜轮流守在电话机旁等候前委命令,并带领全体医护人员积极救治从战场上送来的伤员。据统计,至淮海战役结束,总院共接收和治疗伤员3万多名。

1949年春节过后,总院召开党委扩大会议,传达军委命令,总院被扩充、改编为10个分院,并于3月份离开亳州,随大军南下。

几经周折,记者找到了80多岁的姜大爷,他从小就在姜公馆附近居住。当记者问及“中野”后方医院的事情时,老人感慨地说,当时炮火连天,那时虽然还不懂事,但也确实看到不少担架抬进抬出,有的战士还流着鲜血。彼时,戴有“红十字”袖章医生护士纷乱的脚步、头顶接连不断的炮火,组成了老人儿时的记忆。

“那时候经常会有炮弹从我们头上飞过去,说炸就炸了,炮弹一炸,我们就赶紧跑,等飞机飞走了,我们才敢回来。可就是那么危险,总院的医生护士都没一个吓跑的,都还在那里救治伤员。”通过老人对那时的零碎记忆,我们似乎能想象得出那个炮火连天的年代,那时抢救伤员的情景。

战火已然逝去

正在院内晒太阳的姜大妈说,她也是这里的老住户,在她很小,还刚记事儿的时候,就碰上了打仗,有时候玩着玩着,就有炮弹从天上飞过去,甚至还会炸到不远的地方。

提起姜公馆所经历的那场战争,她说:“我从生下来就住在这里,后来日本人打进来,炮弹在天上乱飞,我们也没跑远,只要没有炮弹,还是会回来。”

在姜公馆的地下,还有一条地道,“那是姜老锅挖的。”“为什么要挖地道呢?”“还不是怕打仗嘛,从古到今,哪个不怕打仗哦!”

如今,老人不用再怕了,进入和平年代,姜大妈每天吃完饭,就拿个坐垫,来到门口的石凳边晒太阳。“你今天来还算是少的呢,平时我们这里墙根边都坐成一排,晒太阳、说说话,那可真舒服啊!”阳光洒在姜大妈的脸上,是那么安静。

事实上,新中国成立后,亳县人民医院就被安排在公馆内为全县人民看病、治病,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改为人民医院的家属院。现在,它成了老人们休息聊天的乐园。

这里,时光静好

临近中午,魏大爷收起凳子,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离开了姜公馆,他的身后是阳光映照下的大院。

魏老说,他在薛家巷住了一辈子,姜公馆更是成了他生命中的一个重要寄托。他喜欢姜公馆前的喧闹,更喜欢姜公馆所承载的亳州人的骄傲,他已经离不开姜公馆了。

此时,魏老并不知道,亳州市文物管理处已将姜公馆申报了第六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期相关部门也开始着手修葺大院,欲借城市旧城改造,把姜公馆这样承载着无数人记忆的建筑、街区保留下来,未来的姜公馆将成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将老一辈的辉煌延续下去。

站在薛家巷,望着一路之隔、现代化的亳州市人民医院,“中原野战军”后方医院的旧址显得如此“寂寞”。如今,战争的硝烟也早已消失殆尽,而姜公馆却永远地保留在了这里,似乎在低声诉说着当年的辉煌。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