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一座桥
胡适与乡人胡近仁
云行雨施见精神
3上一篇 2011年12月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云行雨施见精神

徐子芳
 

气象,对一般如我等之人来说,是既知道,又陌生。像起风下雨、寒来暑往、冰霜雾雪、电闪雷鸣等等大自然现象,与我们生活相伴相随,紧密联系。它有时是福祉,有时又是灾难,真有说不清的爱和恨。所以,古人就发问:“气象尔何物,遂令我屡迁。”这说明,气象是一门有关天文地理的学问,神秘而深奥。要探测它,了解它,掌握它,从古代一直延续到今天,今后还要继续延续下去。我们的气象工作者,为建立系统的中国气象学,做出了巨大努力和杰出贡献。

因为古人对气象的神秘感,对于干旱水灾不能应对,所以就靠烧香拜佛来解决,祈求玉帝开恩,龙王息怒。祈雨台、龙王庙就成为几千年来的一道风景线,演绎着繁衍不息的气象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是北京天坛和社稷坛。它们是历代皇帝祭天拜地的地方,以求得年成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社稷者,土地和五谷之称谓也。所以皇帝又把社稷用来比作江山,认为天下的土地和五谷都是属于他的。皇帝虽然拥有控制天下的权力,但在天地之间,在神秘的气象面前,同样显得愚昧得很,渺小得很,与芸芸众生没有什么区别。

最先向天发问的是伟大诗人屈原。他在《天问》这首诗中写道:“朝东西眺望没有边际/朝南眺望没有头绪/朝山下眺望没有依旧/我的驱驰不知何所底止/九州究竟安放在什么上面/河床何以洼陷/地面,从东至西究竟有多宽/从南到北多少长/南北要比东西短些,短的程度究竟是怎样”。

诗人对宇宙气象虽不能理解,还能发出这样的天问,但皇帝们不懂又不问,甚至装懂。这便是大大小小天坛、社稷坛几千年依旧存在的理由。今天,在科学文化面前,在气象台、气象站遍布祖国各地时,天坛、社稷坛也好,龙王庙、祈雨台也好,都已成为古代气象文化的一种符号,一种永远不能抹去的文化记忆。

虽然今天,我们对气象学依然还处在观测阶段,对作家来说,更是知之甚少,这毫无疑问是一种缺憾。这里,我想举几例来说明安徽气象人在气象预报上作出的重大贡献。

其一,2007年6月,淮河流域发生的特大水灾,由于省气象部门的精心观测,准确预报,为领导部门科学调度提供了决策依据,保证了淮北流域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其二,2010年7月,我省长江流域骤降暴雨,省气象部门紧盯雨情,及时启动重大气象应急响应预案,确保了长江安澜,人民安泰……

这些预报,今天说起来轻描淡写,若要追忆当年当时,那是多么惊心动魄的史诗,值得我们去讴歌和传颂啊!

《周易》乾卦曰:“云行雨施,品物流行。”意思是说,天的力量很大,主宰云雨的分布,使万物生长。今天,我们通过气象预报方法,逐步掌握了云行雨施的主动权,把减灾防灾落到了实处,更好地为人民造福。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非常关注气象的,因为风雨冷暖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就说天气预报吧,那是我每天必看的。因为怕万一漏看了电视上的播报,又订制了手机短信天气预报。仅从这一点看,气象人的劳动成果,是多么伟大而又有意义呀。

我十分高兴能以安徽气象人的崇高品质、创新精神、伟大情操,来观照、来激励自己,由衷地为他们唱出一首优美的赞歌。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