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的起源与传承
地理有优势,语言没障碍
下一篇4 2011年11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相声的起源与传承

张亚琴 整理
 

相声一词,原指模拟别人的言行,后发展成为象声。象声又称隔壁象声,明朝即已盛行。战国时孟尝君门客学鸡叫以解其危,可称是相声的先行者。历代相传,能者辈出,其渐渐形成一种艺术。经清朝时期的发展直至20世纪20年代,象声逐渐从一个人模拟口技发展成为单口笑话,名称也就随之转变为相声。

相声艺术是地道的北京“土特产”,老艺人们都说它是由八角鼓脱颖而出的。张三禄是目前见于文字记载最早的相声艺人。据记载,张三禄本是八角鼓丑角艺人,后改说相声。

继之而起的是朱绍文,艺名“穷不伯”。他幼年学唱京剧丑角,曾搭嵩祝成科班演出,后改习架子花脸。朱绍文学识渊博,因看清朝吏治腐败,决心不再投考科举,靠教戏、编戏、唱戏生活。他擅长编写武戏,创作有《能仁寺》、《八大拿》等剧目。清同治初年,由于连年“国丧”,朝廷下禁令戏园里不准彩扮登台,不准鸣响乐器,致使许多戏曲艺人被迫改行。朱绍文也失业沦为街头艺人,改行到北京的各大庙会和天桥等处,给观众讲解字意说笑话。他随身带的道具很简单,只有一把笤帚、两块竹板和一口袋白沙石的细粉面。竹板上刻有“满腹文章穷不怕,五车史书落地贫”两行字,这就是他艺名的由来。

1949年以后,相声普及很快,成为中国全国性、全民性的曲艺形式。相声作为“文艺战争线上的轻骑兵”。以侯宝林、常宝坤、马季为代表的相声艺人积极整理、改编传统段子,创作新曲目。

相声艺术大师侯宝林,一生做了三件大事,一是把相声从地摊搬进了剧场,使相声登上了大雅之堂;二是把相声从“倒末二”变成了“压大轴”,提高了相声的地位;三是加工整理了一批传统相声段子,使相声成为一门艺术。

解放以来,相声这个短小精悍、喜闻乐见、机动灵活的文艺形式受到各阶层人士的青睐,没有相声就不算晚会,没有相声演员就不是文工团,但这门曲艺也曾三起三落。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