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城市领先力凸显秀美之魅
2011年11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聚山纳川,一马当先”, 在舒畅祥和中奔腾奋进
马鞍山城市领先力凸显秀美之魅

记者 赵汗青 张发平 文/图
马鞍山市花雨广场
 

“聚山纳川,一马当先”,马鞍山市这样评述自己城市的精神。

争先马、奋进马、奔腾马,马鞍山市花雨广场的三匹骏马向人们昭示,这座移民城市的进取与拼搏精神是引导这个城市发展的内涵。

走在马鞍山这座城市里,舒畅、祥和、温馨迎面扑来,这些蕴藏在马鞍山广大市民生活中的气息,凸显出马鞍山的秀美之魅。

山水之间,马鞍山舒畅秀美

“马鞍山是座移民城市。”马鞍山社科联主席许才珍说。“正因为移民,才造就今天的包容、自强与和谐。”

在马鞍山,最有名的莫过于市中心花雨广场的“三匹马”。奔腾飞跃,气势凌人,强健而有冲劲。

马鞍山得山之灵气,水之秀气,城市间也透出灵韵,而这种气质又蕴藏在每个人身上,当群体聚合时,一种集体精神脱颖而出,引导一个城市的迈进与发展。

“一马当先”,现在全国200多个地级市,“马”字打头的只有马鞍山一市。当先表明马鞍山人百折不挠、勇于争先的精神风范,寓意改革创新、自强不息、大有不待扬鞭自奋蹄的威武雄姿。马鞍山这座移民城市开放包容、凝心聚力、文明和谐,彰显出马鞍山兼容并蓄的精神。

2010年,不足130万人口的马鞍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11亿元,财政收入140亿元,人均各项经济指标位居全省第一。

两个外地老人在马鞍山的家

马鞍山市半山花园社区今年74岁的王秀英,老家在泗县。说起社区,王秀英更是高兴:“从没见过这小区邻里关系这么熟的,前后几栋楼没有一家一户不认识的,哪家有个什么事,大家都一起帮忙。”

61岁的王贵云是安庆怀宁人,1973年,她从皖河农场调到马鞍山工作,现在也住在半山花园小区。 “我每天中午在家做饭时,经常看见对面二楼社居委办公室里的夏主任还在工作,有时还能看见她在检查草坪,发现不平整的就自己修整。”王贵云说。

在马鞍山,类似半山社区花园的小区还有很多。近年来,马鞍山市相继投入10亿元,对位于城市中心的采石河、慈湖河进行整治,开发建设佳山、雨山等生态城市公园,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3.5%。此外,还投入200多亿元实施环境治理,2006年成为中部地区唯一“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温馨,是用爱心分担和共筑

马鞍山市金家庄某小区一栋居民楼里,有这么一户三代五口之家:男主人盛延水、妻子朱明秀、两个女儿以及盛延水的养父。

盛延水是在很小的时候,被养父母过继来的。随着年岁增高,养父积劳成疾,患上了糖尿病和高血压;十年前,老人双目完全失明。平常,只要夫妻俩在家,轮流陪老人聊天,说点开心的事,怕老人寂寞。朱明秀每天都对公公的床铺、衣物勤洗勤换,一年四季房间空气流通,没有任何异味。

对于幸福,按照盛延水的话说,一家人朝夕相处,和和睦睦,平平安安,这就是幸福。

近年来,马鞍山市政府每年把60%以上的新增财力用于改善城市环境和人民生活,城市居民20分钟就能享受农村田园风光,农村居民20分钟就能得到城市公共服务,全市13万多户居民家庭全部用上了天然气。2011年又投入17.3亿元将解决45项民生工程,覆盖全市城乡居民。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大保险覆盖率均达到98%以上,截至2011年6月,马鞍山市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达到99.2%。

成就,环境在推动创业前进

马鞍山经济各项指标常居安徽全省之首,除去钢铁等重工业的支持,也特别得益于技术创新和高科技产业的积淀。根据马鞍山市科技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仅2011年上半年,该市高新技术产业就实现产值320亿元。而数字的背后,是一个又一个攀登者们的汗水与智慧,这也正是马鞍山发展的动力之源。

“马鞍山市力翔机械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是由安徽工业大学在校学生赵新宇创办的大学生创业企业,项目是“蠕动式缆索智能机器人”。

创业之初,赵新宇和他的团队遇到了不少困难。马鞍山科创中心通过创业辅导、培训等多种手段为这群大学生们谋划创业思路,提供免费的创业场地、办公电脑设备、财税代理等为其服务……

经过3个月模拟创业阶段的磨合,赵新宇和他的创业团队找到了感觉,并成立了“马鞍山市力翔机械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2008年底,该创业项目获得了科技部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立项,获无偿资助支持40万元,中心的孵化资金也予以配套支持,企业发展逐步进入正轨……截至2010年底,赵新宇的公司资产规模达到253.31万元,2010年下半年销售收入89.52万元,净利润25.23万元。

据马鞍山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1年1~8月份,马鞍山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实现320亿元,增长14.3%;专利申请1488件,授权623件,分别增长109.6%和63.5%,技术合同交易额超过去年全年水平,达到1.6亿元,增长124%。

互动

“城市精神大讨论” 邀请您参与

本报结合“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将继续推出“星报记者走基层之寻找城市精神”大型系列报道。通过对安徽不同城市的 “城市精神”的寻找,挖掘每个“城市精神”的深层次内涵。

为使此项活动更深入、更持久、更广泛,本报发起一场“城市精神大讨论”,欢迎您提出自己的看法,您认为您所在的城市具有何种城市精神,或者需要弘扬什么样的城市精神,请您拨打本报热线:0551-5223760;您也可以把自己的看法写成文字,发送到邮箱wangtao00007@163.com。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