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厂3千卖病人2.7万
2011年11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记者揭心脏支架利益链
出厂3千卖病人2.7万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董协良在提案里揭露了医疗器械市场上存在的黑幕:“一个国产的心脏支架,出厂价不过3000元,可到了医院便成了2.7万元;一个进口的心脏支架,到岸价不过6000元,到了医院便成了3.8万元。”记者日前通过采访,揭开了心脏支架利益链。

据《人民日报》

1

我国心脏支架使用比例明显偏高

北京市一家三甲医院的心内科主任告诉记者,我国的心脏支架使用率约为人均1.7个。记者根据这个数字算了一笔账,以公开报道的2009年全年介入治疗手术约23万例计算,一年被植入心脏的支架达到40万个。2010年我国心脏支架的使用数量预计达到50万个。按每个支架1.5万元计算,仅耗材一项花费约75亿元。

治疗冠心病,改善其心脏血管狭窄或堵塞的症状,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搭桥手术、支架介入等3种方法来实现。随着技术的进步,创伤小的支架治疗成为越来越多患者的首选。然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副主任聂晓敏告诉记者,支架介入在短期内能明显改善胸闷、气喘等症状,但是也有适应症,而且远期来看,仍然有发生心血管再狭窄的风险。即便如此,做介入治疗的医院越来越多,很多二级医院也在开展。

根据国外经验,搭桥手术和支架介入手术应保持合理的比例。相比之下,我国心脏支架使用比例明显偏高,存在过度使用现象。

2

“出厂价与患者购入价之间相差六七倍,是正常的”

一方面是有的患者支架放入过多,一方面是有的患者想用却买不起。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支架过于昂贵。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董协良在提案里揭露了医疗器械市场上存在的黑幕:“一个国产的心脏支架,出厂价不过3000元,可到了医院便成了2.7万元;一个进口的心脏支架,到岸价不过6000元,到了医院便成了3.8万元。”

事实是否如此?曾在欧美驻中国公司长期从事药品、医疗器械销售工作的陈先生讲述了其中的大体规律。他告诉记者:“心脏支架的出厂价与患者购入价之间相差六七倍,是正常的。”

一般来说,外国公司不会直接把产品从本国卖到中国内地,因为税费等各种成本太高,所以往往先在香港或新加坡等设分公司,再将产品卖到中国内地。由于一个进口支架真正卖到患者手上,需要经过很多环节,所以最终价格内地比香港、台湾贵得多。

记者又找到另一名从事医疗器械销售的何女士继续求证。她说,一般来说,环节越多,价格越高,高值耗材的利润相对来说更高。

3

利益链的每个环节,都会在高价产品中分一杯羹

天津市一所重点大学的李教授一直致力于研究物流领域,她向记者讲述了这个庞大利益链的各个环节。

从医院开始的链条显示,医院提出的采购需求计划最终决定权掌握在一些关键人物手上,如各科室主任、医院负责人及有关人员。如果进口的器械,需要向市级有关部门提出采购计划,大型的医疗器械采购需要通过专业的公司进行招标。因此,这个链条包括了医院各利益相关人、采购决策人、招投标有关负责人等。

从厂家开始的链条显示,厂家要先进行产品注册审批才能上市,销售时分长期销售代理和短期代理两种。长期销售代理一般会发展各地的一级、二级等多级代理商,终端销售商负责公关医院,把器械卖给医院。这些经销商的门槛较低,两三万元就可进入。这一链条包括了生产厂家、各级代理商、医院相关人员等。

“以药养医机制的作用,催生了一些不合理利益链条,如挂靠、成交、过票等环节。”李教授说。由于整个链条缺乏监管,也没有有力的惩戒手段,心脏支架等医疗器械、耗材的流通过程十分混乱。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卓小勤认为,企业定价越高,医生为了获得更多利益,就越愿意推荐这个产品。产品卖得好,医院和企业都得利。很快大家蜂拥而上都来生产这个产品,使得负责产品流通的销售企业越来越多。由于只有新产品才可以重新定价,为了定个高价,企业就不断申报新产品,这些都需要政府审批。在链条的末端,医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回扣来获取经济利益。整个利益链的每个环节,都会在高价产品中分一杯羹。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