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车夺命惨剧为何屡屡发生?
惟有感同身受 方能尽职尽责
非常道
空气质量到底由谁说了算?
3上一篇 2011年11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空气质量到底由谁说了算?

 

近期,部分地区的空气监测引发社会关注和热议。PM2.5和PM10这两种空气监测标准也进入公众视野。11月15日,著名大气环境专家张远航称若将PM2.5纳入评价,全国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会从现在的80%下降到20%。(11月16日《中国青年报》)

据悉,我国目前使用的空气质量标准是在1982年发布、1996年修改实施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其中将PM10和总悬浮微粒TSP列入“强制性”监测并公开的污染项目。这样的评估体系早已落后许多年,当然新闻中提到的将PM2.5纳入评价体系也并不是新兴的呼声,中科院专家称近十年“PM2.5浓度逐年在上升”。

PM2.5(颗粒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由于颗粒更小、主要以气态存在,不容易被呼吸道所阻挡,进入人体内部更深,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又被称为“可入肺颗粒物”。“PM2.5”可以说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隐患杀手。

若将PM2.5纳入评价,全国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会从现在的80%下降到20%。面对如此让人难以接受的“指标刑罚”,谁也不能坦然了。

是接受这20%,还是继续研究研究?我们从来就不缺少这样的两难抉择。三聚氰胺事情发生后,我们面临是选择三聚氰胺还是选择低标准奶的问题。思念水饺出了问题,是选择拒绝问题水饺,还是继续吃符合新国标要求的思念水饺?面对四处肆虐的地沟油,是相信其符合9项检验标准,还是相信冰冷的现实?

问题是明摆着的。但是,各地环保局监测站对此却有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目前在花很大力气的情况下才在治理PM10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如果突然加入PM2.5标准,环保部门的前期工作将“前功尽弃”,空气质量又会回到前些年的水平。

但全国各地接连不断的大雾,考验的不仅是民众的呼吸系统和肺,也同样考量着政府有关部门的态度。

我们所缺乏的正是一种正视问题的责任和胆量。在大气复合污染控制的攻坚战中,会有很长的阵痛期。可能做了很大努力,却似乎看不到多少效果,但这段时期一定要经受住考验。

前车之覆,后车可鉴,正如地沟油成了危害型社会的典型,从寻常百姓家的餐桌流向了机关食堂。“PM2.5”危害我们每一个人的健康,不能因为没有列入统计而忽视其危害性。空气质量不是靠瞒哄骗,更不是哪里的盖子捂得紧,哪里就到处蓝天白云,更有潺潺流水。

金戈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