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侠”们的“江湖”兴衰路
决战一年,平山口零超载
用笑脸温暖办证人
下一篇4 2011年10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十年间,我省武校由200多家萎缩到50家
“大侠”们的“江湖”兴衰路

记者 张健 邹传科 文/图
很多孩子对“习武”依然有热情
 

上世纪80年代,随着电影《少林寺》的风靡,尚武、习武之人越来越多,我省作为一个武术大省,武校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到2000年左右,武校数量达到200多家。然而,随后十年里,我省武校的数量却一路锐减至目前的近50家。“习武热”为何短短几年就冷却下来?武校规模迅速滑坡的原因是什么?武校学生出路如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展开了调查。

形势:10年间200家减到50家

据安徽省武术家协会副秘书长汤善中介绍,我省的武校红火起来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上世纪末达到鼎盛时期,全省各类武校有200多所,没有注册的小武校更多。然而,从2000年开始,武校开始步入下坡路,“目前有活动能力,规模在500人左右的学校已经不到10家,大部分的武校生存状况令人堪忧。”

调查中,省城一家武术学校的负责人向记者介绍,目前全省的武校主要有三类,一种是始终坚持武术本色不放弃的学校,以长丰北少林武术学校为代表,一种是彻底转型,完全放弃武术教学的,以绿海职业教育集团为主,还有一种转型为职业教育为主,文武兼修,这一类占的比重最大。

症结:一边难招人一边难就业

武校规模迅速滑坡的原因是什么?“习武热”为何短短几年就冷却下来?汤善中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有:一是就业难,学武出来能够进省队、市队的只占极少一部分,大部分人需要自谋职业;二是国家“两免一补”的推行,很多孩子上小学、初中不再花钱,学生的出路选择性多了;三是武校学生文化素质偏低成短板;四是武校的教学、训练硬件设施跟不上,或管理混乱;五是随着法制的健全,习武保家等观念也在淡化。

突围:武术“下海”也需要包装

武术产业不振,如何才能使其重新振兴?业内人士分析,安徽的武校将面临淘汰或整合,格局将重新洗牌。

汤善中介绍说,武校也要更新经营理念,要学会包装。近年来,中国功夫在与空手道、泰拳等外国功夫的对战中始终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但武术在培训市场上的表现却乏善可陈,那么,传统武术培训不能成为培训市场主流的症结何在?“习武不会取得立竿见影的成效,往往需要持之以恒地研习多年,这与当下浮躁的社会风气格格不入。不过,市场经济下,包装是推广成功的重要因素,今后类似太极拳等针对中老年的培训,也将是武术市场的一个主要出路。”汤善中说道。

人物剪影

刘小庆 武生下海一场空

2003年,父母将上初中的刘小庆送到当地一家武校练武,2006年,由于成绩突出受到馆长的青睐,小庆被保荐到合肥读职业高中,本期冀通过这个捷径圆自己的大学梦,却因几分之差落榜。

2009年,小庆远走他乡和几个同学做起小生意,但不擅长经营的他们输得一塌糊涂,万般无奈之下小庆只能选择回家。2010年,刘小庆联系到了以前的馆长,最终被聘请返校担任教练。

胡锦超 武而优则读大学

1998年,12岁的胡锦超被父亲带进了武校,由于天赋不错,2003年,胡锦超被推荐进入安徽省武术队,2006年,胡锦超获得了全国武术套路传统项目冠军赛的两项冠军。

“武术运动员分为三级,从高到低为健将、一级和二级。达到二级及以上,就可以报考大学了。”胡锦超说。目前,他已达到健将级别,正在安徽师范大学学习。“当然,走通这条路很难,必须在全省或全国赛事上获得前三名。”

李志强 想学一门技术

一大早,在合肥市职业介绍中心人力资源市场外,李志强正在看橱窗上的招聘信息。“我老家在阜阳,习武风气比较浓。加上小时候学习不太好,上了两年学就被送去武校了。”李志强告诉记者。在合肥的几年,李志强换过好几个工作。“在工厂里干过,保安的工作我也干过几份。”李志强说,随着年龄渐渐大了,想找一份长久的谋生工作。“想学门技术,越干越吃香的那种。”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