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弟弟、疯子哥哥相依为命
此后,长长的锁链便陪伴着刘和贵。平时照顾他的,也就是他唯一的亲人,残疾弟弟和毛。
“只能管吃喝,我自己这种情况,也干不了活。”和毛告诉记者,他的右手早在六岁时就已残疾了,而且右边肩膀也断了,用不了劲。
“我没念过书,没进过校门。也赚不到钱。”和毛略带惭愧地说。
记者了解到,弟兄俩生活很苦,因为没菜吃,常常只好吃白饭。
“今年实在没办法,我自己种了一点豇豆和辣椒。但是我又不会打农药,菜都被虫子吃光了。”和毛无奈地说,“我身体不方便,不好意思总叫人帮忙。即使有菜,我烧起来也很费力。”指着自己右边身体,和毛一再称自己是个废人。
“平时你都是怎么做饭烧菜的呢?”见记者询问,和毛当即向记者示范了切菜的动作:左脚踩住菜叶,左手拿刀切,小腿再辅助拢菜,整个动作看上去缓慢而吃力。
记者发现,在厨房的碗柜里,除了几个碗之外,没有一点菜。
在房子的左侧,是和毛的房间,房门口凳子上,摆着一个脏兮兮的电饭锅。
“电饭锅有六年了,还能烧饭。”和毛告诉记者。
屋里,再往里的一张凳子上,摆着一台小电视机,看上去还比较新。
“今年2月,我向村书记要了280块钱,后来就买了这台电视。我又不敢出去玩,就买个电视在家里看看,解解闷。能收到6个台。”和毛向记者解释道。
房间内摆着一张床,被子的一角布满黑黄色的油渍,看上去脏兮兮的。
“七八年了,没人帮我洗。就只有隔壁的老奶奶帮我洗过两回。”和毛对记者说,“现在,我最想有人帮我洗衣服和被子。”
“补助要就给,不要就不给”
他们没有生活来源,谁来救助呢?在聊天中,和毛向记者诉说了自己的苦衷。
记者:“你们有补助吗?”
和毛:“村里一年给1400块。去年给了10袋米,一袋45斤,不够吃。”
记者:“是定期发给你们吗?”
和毛:“要的时候就给,不要就不给。”
记者:“吃喝、生活用品,你都是找谁要?”
和毛:“我一般都是找村里,村里有时候给点油和米。”
记者:“镇里有人来看过你吗?”
和毛:“一次没来过。我叫他们来我家看看,他们也不来,一次没来过。”
和毛告诉记者,村里给的粮食不够吃,他又不能种田地,没办法,就每年到镇里去要。“我没办法了,就说:你们不给疯子吃,我就把他饿死掉。找多了,镇里就叫我把疯子放出来。”
对于和毛的这种说法,一村民进一步向记者解释:“兄弟俩都是五保户,政府每年补贴1400块钱。兄弟俩都很能吃,一年10袋米,估计是不够。”
“过年过节,确实没见到有领导看过他们。倒是村里会计,也是新屋人,只要去要,都能给点油啊米啊什么的。”旁边,另外一村民这样说道。
锁痕深深,何时才能摆脱铁链
刘氏弟兄居住的这间屋子,正中间是堂厅,里面胡乱摆着一些桌椅,还有一辆废旧的人力三轮车。“这还是我老父亲原来留下来的。”和毛说。
这时,刘和贵从破墙上伸出脑袋,盯着挂在堂厅墙上的闹钟,准确地说出了上面显示的时间:9点45分。
靠近刘和贵身旁,记者发现其细瘦的右手腕上,有一道深深的锁痕,两旁腕骨隆起,看上去变形得厉害。长长的指甲,略略弯曲。
记者:“手上是链子锁的吗?”
沉默。
记者:“痛不痛?”
刘和贵:“不痛。”
记者:“你想不想出去?”
刘和贵:(沉默了一会,低声说)“想啊。”
靠近破木床边,摆放着一大一小两个小提桶,不时散发出臭味。
“大桶是和贵撒尿的,小桶是接大便的。”和毛告诉记者。
由于之前听和毛说,刘和贵曾经读过半年书,记者便把手上的笔和本子递了过去。在本子上,刘和贵写出了“黄”和“花”两个字的形状,只是黄字左边多了两竖,记者问他是什么字,他发出了“黄”字音。
记者又拿出手机问他,“你认识这是什么吗?是干什么用的?”
盯着记者的手机,刘和贵一阵沉默,看上去很茫然。但过了一会,他却清晰地读出了手机左上侧的“联通”两字。
一番交流之后,刘和贵不再像一开始那样沉默,不时小声嘟囔着什么。突然,他对记者说了句“拔根草”,记者没听明白,问旁边的和毛,和毛一连解释了几遍,记者才确认他说的是“拔草”。
“拔草做什么?吃吗?”记者问和毛。
“有人来,他总是叫拔草给他。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他拿着玩。”
记者随后从门外扯了根蒿草,递了过去,“你认识这是什么草吗?”
“蒿子。”刘和贵脱口而出,还指出蒿枝上的小花是黄白色的。
随后记者又从外面扯了一根草,让他辨认。
“酸叶果,吃着酸。”刘和贵说。
虽然记者并不认识这种草,但扯下一个尝了尝,果然有点酸。
“草需要水,通过从地里吸收水分,和上面枝叶形成循环,把粪毒排掉,才能活。”手中拿着杂草,刘和贵突然说了这么一句话,像是在自言自语,又像是告诉记者。“庄稼也是一样的。”最后他还补充道。
他为什么对杂草这么感兴趣?记者一时想不明白,和毛也说不出究竟,“我也不懂。”
望着窗外,他自言自语久久驻足
在采访过程中,和毛始终向记者强调着家庭的困难。比如屋里没电灯,好多年不刷牙,没买过牙膏牙刷,他都归结说 “赚不到钱,就不敢花钱”。
附近有不少路过的村民,纷纷向记者诉说兄弟俩的不幸,大家说的最多的就是“他们太可怜了!”
“大伙都同情他们,过年过节时送点吃的啊,帮着他们给菜打打药啊,但我们也只能偶尔关心,不可能整天帮他们。”
“希望你们记者多帮帮他们啊,帮他们多争取点生活费,就当做好事啊。”一村民向记者这样说道。
目睹弟兄俩的境况,听着村民的讲述,记者心情很沉重。
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记者特意向刘和贵说再见,他回应了一声,只是依然蹲在地上,低着头。
记者对他说,“你站起来看看,外面那些绿草植物,你是不是都认识?”
缓缓起身,透过没有玻璃的窗户,刘和贵目不转睛,“那是桃子树、杏子树,有人在割油菜……”目光所及,他自言自语说出了声。
走下狭窄的田间山路,破败的房屋,在记者的视线中,渐行渐远。从远处遥望,刘和贵的身影仍在窗前伫立。
室内
脚下沉沉的锁链
被铁索抠出深槽的手腕
残破的墙壁
弥漫的恶臭
屋外
黄白相间的蒿草
欢快的犬吠
劳作的农民
绿油油的庄稼
不过是隔着破窗户的距离
却是
一种生命
对另一种生命的背弃
哪怕
是苍白的同情
是有限的尊重
这一刻
我是见证者
记录着兄弟间真情和悲欢
——记者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