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养老人,您适应吗?
2011年5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记者走近养老院里的老人
寄养老人,您适应吗?
养老院表示最好的照顾也代替不了亲情
记者 江亚萍/文 黄洋洋/图
养老院里孤独的老人 
老人孤独的背影
 

在我们的身边,有不少老人被送到养老院去度过本该充满天伦之乐的晚年。了解到99岁老人在养老院摔伤的事件后,本报记者昨日下午特意走访了另外一家养老院和那里的老人们,了解他们被寄养之后的心理状态,虽然有些老人感到惬意,但不少老人仍觉得孤独。

96岁王奶奶:“我的孙女和你很像”

在三孝口附近一家老年公寓内,记者还未跨进铁门,就见三位老人并排坐在院子里的板凳上,每人面前都有一根拐杖。

记者和其中的一位老人攀谈起来,老人告诉记者,自己姓王,今年已经96岁了,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还没说几句,老人就欲拉记者的手,嘴里不住声地说:“你和我孙女像,她现在在德国,5个姑娘住一起,工资高,所以不想回来。”

老人与记者交流,显得很高兴。以下为记者和老人的对话:

记者:王奶奶,您为什么被送到这里呢?

王奶奶:媳妇都不愿意带我住。

记者:那为什么女儿也不行呢?

王奶奶:女儿也都忙,他们都忙,没办法才送来的。

记者:奶奶在这里生活得好吗?

王奶奶:没家里好,我不敢出门,上次出门走掉了,后来还是有人报警,警察把我送回来的,就再不敢出门了。

记者:平时在这里都干什么呢?

王奶奶:不干什么,就是坐坐逛逛,然后睡觉、吃饭。

73岁张奶奶:“ 16楼的家,白天只我一人”

在采访王奶奶的过程当中,另一位奶奶不停张望着,有话要说。老人告诉记者,自己姓张,今年73岁,有三个孩子,两个儿子一个女儿。

记者:儿女将您送来的时候,有征求过您的意见吗?

张奶奶:征求过,我答应来。

记者:在家不好吗?为什么会同意到陌生的地方来?

张奶奶:我小儿子家住在16楼,白天家里就我一个人,没人说话。

记者:在这里感觉怎么样呢?

张奶奶:还好吧,还有其他老人说说话呢,儿女也少了点照顾的负担。

护工:这里肯定没在家里好

就在记者采访两位奶奶的时候,该老年公寓的护工陆阿姨推着一位坐在轮椅上的奶奶从一间屋子里出来了。面对记者采访,陆阿姨说,会尽力照顾这些老人。“送到这里来的老人,大多身体不好,有的躺在床上甚至动都动不了,可怜是真的,肯定没家里好,但是子女们大多为了工作也没办法啊。”

古话说,人老话多,树老根多。陆阿姨说,送到老年公寓的老人,大多不太爱说话。记者采访中也注意到,老人们很少主动开口说话,大部分时候,都沉默地坐在那里,看着外面车来车往。

院长:最好的照顾代替不了亲情

“我从事老年公寓经营工作已经二十多年了,说心里话,照顾老人非常累。该老年公寓负责人王院长面对记者采访,出人意料的没有夸自己的老年公寓如何的好,而是道出从事这一行业其实也有着满满的委屈和感慨。

王院长表示,二十多年来,见识了各种各样的子女和老人,相比父母对子女的付出,老人一旦老得需要人照料的时候,最后却都似乎变成了子女的累赘。她告诉记者,合肥市目前有老年公寓40多所,被送到老年公寓的老人,很少身体特别好的。

“更多的老人都是属于考虑到子女的难处,委曲求全来到这里。我们会尽力给他们最好的照顾,但是给不了他们亲情。”最后,王院长说,自己从事这一行业多年,真心呼吁更多的子女,能将老人留在身边,安度晚年。

记者手记

有老人在的日子是一种幸福

结束了对老年公寓的采访,夕阳的余光照在几位并排坐着的老人身上,他们和身边的拐杖一样,沉默着目送记者离开。

回报社的路上,记者不由泪流。不是矫情,是真的动容!每个人都有老的一天,我们老的情形会是怎样?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父母养育我们是不容易的,他们其实也不求回报。只是,那份离开子女的孤独,太沉太重,生活再忙,我们也别忘了照顾。也许,有一天他们不在了,我们才恍然明白:有老人在的日子,其实是一种幸福。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