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汉以来,为方便官差长途跋涉传送文件,便有了“驿站”的设置,提供官差恢复旅途的劳累,更提供住宿与餐食,好令他们能够继续另一段漫长的旅途,其实这就是中国餐饮业的雏型。从那后,餐饮作为360行的一个部分,至今在老百姓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在过去的合肥,则有声名显赫的“四大楼”, 均开业于清末民初。即佛照楼、会宾楼、万华楼、大雅楼。
又是茶馆又是酒楼
与现在饭店不同的是,因旧合肥茶馆、酒楼不分家,都是早晨卖茶、卖点心;中午卖酒、卖饭菜;中午卖完后饭店就打烊休息。所以通称茶馆,也可叫酒楼。
“四大楼”的规模都不大,都是砖木结构的二层小楼,老式门面。没有富丽堂皇的装潢,没有精雕细琢的桌椅,在一楼通常设灶间,兼做门市小卖;二楼是饮茶、宴席之所,大敞厅摆着七八张方桌,各放一条大板凳;还有三四间挂着布门帘的雅座(今称包厢),也只是一张方桌,八张小方凳,雅座间以木板隔成,隔音效果不是很好。
跑堂有绝活
这里的服务员称为“跑堂”,大都没文化,但经过多年的专业训练,口齿伶俐,眼活手快,善于察言观色。一见食客登门,满面春风地迎上去接引,根据经验和食客的要求,介绍本店的拿手菜、风味菜,并引导到适当的位置上就座,送上茶水、手巾等。
他们每个人都掌握几手绝活:一是响堂(迎宾声、报菜声、算账声、送客声,是昔日跑堂“报唱”服务的基本功,统称为响堂”) ,待客人揩好脸、喝过第一口茶,再说:“您想用些什么?我给您报报菜名!”客人点过头,跑堂便用脆亮的声音把菜名一串串报出来。在报过菜名后,客人选好了菜肴,跑堂会转脸唱给后灶的红案厨师,再依客人的口味,特别关照重油或少辣。后灶接前堂响堂叫菜后,根据手边的材料和贮藏原料,针对顾客所需菜肴的有无,用后灶特有的声腔告之前堂,以便准备和更换其他菜。
跑堂是没有固定工资的,靠客人给的小费为生。客人给了小费,要高喊客人赏钱了,并说出数目,然后把钱丢进柜台。所有在厅堂的跑堂会一齐喊道:“谢了!客人走好!”到晚上饭店关了门,店家取出小费由跑堂均分。
二是手抓碟结算账单,算账时当着食主的面,不用算盘,不用笔,先唱菜名、菜碟直径尺寸,再唱酒水、主食和汤,根据碟数逐一报出价钱,并算出总数。三是冲茶,你只要一坐下,跑堂拎着晶亮的铜开水壶,将捏在手中的瓷盖碗摆到你面前。然后,提壶从一尺多高处往碗里汩汩冲茶。不滴不溅,恰好不溢,令人称绝。
“四大楼”特色不同
货真价实,是“四大楼”的立业之本。去过无数次这些地方的合肥民俗专家牛耘,说起来仍历历在目:“佛照楼的大碗水饺(馄饨)每碗20个,可以半碗卖;会宾楼烧卖个大肉丁多;万华楼春卷内有虾米、肉末;大雅楼小笼汤包多肉汁。
而且老板经常前来抽查,称重量,验质量,发现不符标准,立即追查责任,轻则罚款,重则辞退。过去,佛照楼有道名菜叫爆虾仁,原先烧此菜的厨师是老板的表侄,因他赌场失利,做菜时心神不定,将火头烧老,失去鲜嫩口味。此事老板发觉后,当场骂其表侄说,你想砸我招牌,我现在就砸你饭碗!说罢便挂牌开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