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准生证”,肉松流入面包房
下一篇4 2011年4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没有“准生证”,肉松流入面包房

何勤 记者 李皖婷/文 王恒/图
工商执法人员在现场检查
 

然而,这个车间的“神奇”之处并不在于此,而在于它能将鸡肉“变”成牛、羊肉——正应了小品里的那句话:眼看着进去的是鸡肉,出来的怎么是牛肉?合肥市工商局瑶海分局在食品安全专项检查中,发现了这个无证生产的“神奇”车间;而这些用鸡肉加工出来的“牛肉松”和“羊肉松”,每天都在源源不断地送往这个城市的多家面包房。

第三章

盖章的“学问”

惊诧:车间里羊肉膏、肉精油散落一地

在装满“日落黄”的箱子旁,记者还看到了成箱的“肉精油”和“一滴香”;而散落在其旁边的几十个空瓶子,也显示这些可以制造“异香”的食品添加剂一直都在被使用。记者用笔戳开一个“肉精油”的封口锡纸,一股似曾相识的浓烈香气立刻飘散开来。这跟记者曾经暗访报道过的 “一滴香”产生的浓烈香气差不多,闻久了使人感到头晕恶心。而记者在车间里待久了之后,也略略感觉有些头晕。

而更让记者惊诧的是,在一个废弃的角落里,记者还发现了一个用了一半的“精制羊肉香膏”。难道这些肉松除了用“日落黄”调色,还用“羊肉膏”调味吗?那么在外面堆放的成袋肉松的“合格证”上,为何只写“肉松”而不是“羊肉松”呢?这个疑问在接下来的“奇遇”中,迎刃而解。

狡辩:盖“牛肉”章只是说明有牛肉味

记者兜了一圈,绕到车间大门口时才发现,一辆满载肉松的面包车被工商执法人员拦了下来。面包车的后盖被完全打开,记者在肉松的“合格证”上发现了蹊跷之处——原本只印了红色的生产日期的“合格证”上,竟然多了“牛肉”两个字;而这两个字,记者找遍整个车间堆在地上的肉松,也未能在其表面的“合格证”上看到。

在工商执法人员的追问下,车间老板承认自己是在送货前才在“合格证”表面盖上“牛肉”二字。“我盖‘牛肉’章不代表我说这些肉松是牛肉做的,我只是说明肉松是牛肉味的。”“那你车间里其他的肉松怎么不盖章?你不怕味道混淆吗?而且既然是‘牛肉味’,为何没有‘味’字只有‘牛肉’二字?是不是还有‘羊肉’的章?”在执法人员的追问下,车间老板的狡辩显得苍白无力,记者很快在车间的一个角落里发现了写有“羊肉”二字的印章,与此同时,4个可以转动标明日期的印章也一并被发现。

此时,车间里为何会发现“羊肉膏”的谜底也被揭开。那么,这些肉松真的像车间老板所陈述的那样,只是“牛肉味”的肉松吗?答案是否定的。

第四章

肉松的去向

证实:“牛肉松”堂而皇之卖给面包房

在车间老板办公室旁边的一个半掩着门的房间里,记者看到了成捆印制精美的外包装袋。包装袋的左上角写着“黄家食品”,正中间则是“金丝肉松”、“牛肉松”7个大字。而在旁边的一行小字里,记者看到了“面包烘焙专用肉松”的字样。与之相呼应的成捆的包装箱上,也标注了“面包烘焙专用肉松”几个大字。

让记者疑虑的是,反面的制造商地址却写明是“合肥市淝河镇贾大郢村蔡岗”,并非其所在的“瑶海区大店工业园”。对此车间老板给出的解释是,他们的肉制品加工厂是不久前才从淝河镇那边搬过来的,旧的包装袋还没有来得及更新。

在另外一个麻袋里,记者还看到了另一种包装袋。可以看出,“黄家食品”的“牛肉松”包装袋极力模仿这种由“龙海市紫泥味佳丰肉制品加工厂”生产的名为“味佳丰猪肉松”的外包装。只是记者并不知道,这些成捆的“味佳丰猪肉松”包装袋,只是扮演了“模板”的角色呢,还是可以赋予这些肉松另外一种用途?

据车间老板介绍,这些肉松都是送往附近的面包房和菜市场的面包摊点,包括刚刚装载好的一车肉松,也是正要去大店菜市场送货。“你这满满一面包车肉松,足有几十袋,这么多肉松一个菜市场能消化掉吗?”按照车间老板的说法,这些成袋的肉松一袋15斤,每斤6至7元不等。按一车50袋肉松计算,这些肉松最少有650斤之多,一个菜市场的面包摊点会一次性购买这么多肉松吗?“我们就是拉着货出去展示,别人如果觉得好就买,觉得不好就不买,我们也没有什么固定的大客户。”对于这些肉松的具体流向,车间老板始终不肯松口。

定论:“神奇”车间实为违法无证生产

瑶海工商局经检一队大队长陶善斌告诉记者,该“神奇”车间从淝河镇搬到大店工业园之后,并没有及时办理新的生产许可证,“按照规定,生产者变动生产地点后,在办理新的生产许可证之前生产者不得从事生产工作。”而记者在现场看到的是,这样一个尚没有办理新的生产许可证的车间,却仍然夜以继日地生产着“神奇”肉松,这些用鸡、鸭肉制作出来的“牛肉松”、“羊肉松”,每天都在源源不断地送到这座城市的一些面包房中。

根据《食品卫生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等法规,从事食品生产经营,公共场所服务,化妆品、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等专业生产,有毒、有害、放射性作业,幼托机构保育这五大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须拥有健康证。但这些从事肉松加工的工人,却无一办理过健康证。问及车间老板,车间老板也只是含糊其辞,称“正准备去办”。

陶善斌告诉记者,根据现场所看到的情况,以及该生产车间无证生产的违法事实,将责令其停止生产,并将现场所有成品和半成品封存,等待进一步调查。

至此。“神奇”车间的闹剧终于落下帷幕。看了以上记者的“肉松王国奇遇记”,您是不是对常吃的肉松面包油然而生“敬畏之意”?

接下来,记者还将继续追查这些“神奇”肉松,看看它们到底流入了哪些面包房。如果您知道“神奇”肉松的下落,也欢迎拨打本报新闻热线0551-2620110与我们互动。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