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四大陵
明皇陵:内外三城护祖灵
3上一篇 2011年3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明皇陵:内外三城护祖灵

 

明皇陵里葬的是朱元璋的父母、三个哥哥、三个嫂子和两个侄儿。他们去世的时候,肯定不会想到他们的亲人会成为一代君主,也不会料到,生前连饭都吃不饱,在死后却极享荣华。

从凤阳县城往西南的方向,这个从被邻居友赠的一座荒芜的坟丘,变成气势恢宏的皇家陵寝的风水宝地,也有着很多的传说。1982年,皇陵石刻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此,明皇陵管理处主任康海亮,向记者详细叙述了它的辉煌过往。

得到别人的赠地

1344年,居住在濠州钟离县太平乡孤庄村(今凤阳县城西南二十郢村)的朱元璋,父母和长兄相继身亡。当时,他家境贫寒,没有钱葬父,而地主刘继祖看到他家的惨景,便赠了一块地做坟,朱元璋把父亲草草埋葬之后,十七岁就到村旁的於皇寺当了十几天的小行童,后又被迫离开家乡,云游三年,复回寺为僧。

在他弃僧从戎之后,一路登上皇帝之位。而他的那些没有登过宝座的平民亲人,也随之一跃成为有帝王、后妃谥号的皇帝、皇后、王和妃。

而在他成为皇帝之后,有关这块地是风水宝地的传说也就多了起来。现在流传最广的版本是:此处为江南一个县令看中的,他在风水大师的指导下,命人挖好了坑,岂料天降大雨,使坑内积满水,风水大师说此不吉利,就放弃了。而朱元璋获赠的恰巧是这地方,他来到此后,发现有一个已经挖好的坑,就把亲人葬在此处,可谓是天命。而这块地确实有好风水,保佑朱元璋最后得到天下。

陵墓得到四次修建

20多年后,朱元璋受封吴王,命故臣汪文等赴濠州修缮父母陵寝。洪武二年,他下诏在家乡兴建中都城,同时诏谕因旧陵之地,培土加封。洪武八年罢建中都,又用中都余材,再次营建父母之陵。到洪武十二年,皇陵的总体格局基本形式,外有城垣,内有护所、祭祀设施;又在陵前竖起高大的皇陵碑和成双成对的石像生。

和中都城一样的格局

在陵墓的外围,有3道城垣,形成3城包裹陵墓的平面布局。最外的称为土城,中间称为砖城,最里面的为皇城。在古代陵寝中,以都城风格来建造的,只有凤阳皇陵和盱眙祖陵。

皇陵的3道城中轴线两旁,建设了不少祭祀、护卫、住所建筑,形成规模宏大,森严壮观的皇陵建筑群。

与众不同的是,皇陵的方位坐南朝北,正对着中都城外城的洪武门。据专家推断,为了使皇陵和中都城成为一个整体,方便后人祭陵,才定此方位的。

皇陵建成后,朱元璋曾先后命太子及诸王来凤阳谒陵。朱棣做皇帝后多次谒皇陵,并命太子前往祭陵。同时《大明会典》规定:凡官员以公事经过者都要谒陵。因此,明代留下许多歌颂帝王谒陵盛况及咏陵的诗篇。

明代最早的32对石像生

明皇陵陵墓是椭圆形覆斗式大平顶,高出周围地面5米。陵墓堆土而成,占地面积1750平方米。陵前北部的金水桥向北,有长257米、宽6.3米的神道,两旁对称排列着雕琢精美的32对石像生。

为什么是32对?众说纷纭。但碑文中有一句“皇考终于六十有四”,六十四乃三十二对,朱元璋是个孝子,推测其意可能是以父皇寿数为据建造,以表达追思之切,可更好昭示后世。其中麟二对、狮八对、华表二对、马与控马者共六对,虎四对、羊四对,文臣二对,武勋二对、内侍二对等等。这些石像生,是目前所知明代最早的石刻。

康海亮说,因以前民间有“麒麟送子”和“男左女右”之说,过去不少怀孕妇女前来刮麒麟石粉熬水喝,以求生子。故而东侧南面麒麟的前后左腿被刮得很细。

神道南端紧连金水桥遗址,遗址南侧的东西两边各竖立一块大碑,东为无字碑,西为皇陵碑。两碑尺寸相同,规格一致,分别由螭龙碑首、碑身、龟趺三部分组成。皇陵碑额篆有“大明皇陵之碑”6个大字,因碑文系朱元璋亲自撰写,又名“御制皇陵碑”, 长达1105字。朱元璋为了让子孙后代了解艰辛的家世和开创江山的艰难,秉笔直书,历述家世实情与戎马生涯,一改历代帝陵碑刻粉饰夸功、谀墓不实的恶习。

1635年正月,张献忠率农民起义军破凤阳,踏平此陵。胡昊 张亚琴/文 王婧莹/图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