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都古城:朱元璋建与废的历史之谜
2011年3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中都古城:朱元璋建与废的历史之谜

 

在没去凤阳采访之前,只知道那块是出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地方,有一首《凤阳歌》,有一个宏大森严的明皇陵。而真正站在堪称“中国两千多年来,最豪华、最壮美的明中都古城” 遗址时,虽宫阙殿宇尽毁,只看到仅存的皇城午门、西华门及两段镌刻着千年风云变化的高城墙,但兴建时的巍峨壮丽,它的建筑比北京、南京都城更为宏大的景象,仍能深刻的体会到。

从洪武二年开建,岂料六年之后,朱元璋又下旨停建,中都城经历了怎样的故事?罢建后,它又是什么样的命运?对此,记者采访了中国明史学会理事陈怀仁。

定都:建在凤凰山之阳

在凤阳建都之前,朱元璋对于在何处定都,是花了很多心思的。

凤阳地处安徽的北部,是我国东部地区的南北交通要冲,交通位置十分重要,为历朝的古战场和兵家必争的要地。

而“凤阳”地名的来历,也是朱元璋定都于此的原因。古时,此地地名为临濠,后取“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之意,就改临濠府为中立府。因为当地的宝合山好像凤凰在翱翔,朱元璋就赐名为凤凰山。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拟建中都城于“凤凰山之阳(即指山南地带)”(据《明一统志》),所以就改称为凤阳。

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同年把“应天”改为了“南京”)称帝,但对于建都在南京,他并不是非常满意。当年三月,大将徐达占领汴梁,他又赶往前去察看地形,想在那里建都,“以安天下”。回到南京后,他下旨把汴梁改为北京。

可是,在宣布的第二天,徐达攻下元大都,朱元璋的思想又发生了变化,认为汴梁是四面受敌的地方,不适合建都。

洪武二年八月,明朝的天下统一,朱元璋立刻召集大臣,商量在哪里定都。大臣们各抒己见,分别提出了长安、洛阳、汴梁和北平等地,都不能让他满意。并提出“临濠前江后淮,以险可恃,以水可漕,朕欲以为中都,何如?”大臣们都说好。

于是,建都在朱元璋出生之地,就定了下来。

建设:难以数计的财力和物力

陈怀仁称,和北京、南京不同的是,凤阳如同一张白纸,可以任意挥墨。朱元璋为了建一座高标准的新都城,调集了全国百工技艺、军士和民夫。据推算,每年参加营建的劳动力不少于百万人,而建筑所用的木材,是汇集了天下所有的名材,甚至于还派使都到附属国去求“大木”。建大社坛,取的青、黄、赤、白、黑五色土,是来自于南京、河南等10余地。

承造城砖的是长江中下游的22个府70个州县及中都各卫所等处的民众。砌筑砖时,以石灰、桐油加糯米汁作浆,关键的部位甚至是用生铁溶灌。

在选派人员方面,首先是以擅长造房的同乡左丞阳李善长、光禄大夫汤和督建,又集中选了离凤阳近的九州十八县对水路漕运的人员,还迁徙移民屯田和遣送罪犯充役。 可以说,这座都城的建设,耗费了巨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

罢建:原因是个谜

洪武八年四月二日,朱元璋亲自到了中都,以各人功劳分别封赏。这一次凤阳之行,他前后用了26天,在凤阳期间,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细细检查了中都的建设情况,二是在皇陵进行了祭祀。可在四月二十八日,他回到南京的当天,却突然下旨命令“罢中都役作”。十一年以南京为京师,而以凤阳作为陪都,仍称中都。

花费这么多,为何突然停建了呢?明朝遗留的史籍,记载得不是很明确。《明太祖实录》说“至是以劳费罢之”。 既然已经建了6年多,即使出现经济方面问题,如真有定都凤阳的打算,对于一个古代至高无上的皇帝来说,会是太大的难事吗?

如今,在凤阳老百姓的口中,流传着几种说法。

一是因为刘基的反对:朱元璋的辅臣刘基50岁时得到朱元璋的礼遇,开始辅佐他征战十几年,实现了统一中原的梦想,而刘基在公元1375年65岁时去世,正是凤阳中都城正式停建的那年。

凤阳当地民间传说凤阳是圈地,朱元璋如果在这儿坐下来,就像是猪(朱)进了圈里,天下永久是朱家的。因此,刘基就想破坏。他说,中都城内外地势险恶,城外方邱湖里芦苇冲天,能藏兵百万,城内蚂蚁山上支大炮,一炮轰倒紫禁城,京师要向南移。朱元璋听从此说法,朝南射出一箭,射到城南20多公里的殷家涧,箭刚要往下落,被太白金星化成老鹰衔住,飞到南京落下。朱元璋便罢建中都。

其实,这个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凤阳中都城停建,刘基已病恹恹卧床多年,自是不能劝阻,而且,在朱元璋在中都向天告罪的第二天,刘基就病死于浙江青田老家。

二是在凤阳的日子里,朱元璋听到了那首歌 “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就有九年荒”,这让他心内陡生郁闷。此外,有人报告,中都城有工匠居然用“压镇法”来谋害他。所谓“压镇法”,实际上就是在宫殿殿脊上制作一些木制的鬼怪,上面刻有一些符号和咒语,等人住进去之后,就会听见有人“持兵斗殿脊”。朱元璋勃然大怒,立即下令将这批工匠正法。因此,决定罢建中都城。

三是从中都兴建之日,凤阳这个地方自然灾害似乎更加频繁了,不是大水就是大旱,公元1375年宣旨停建凤阳中都城之前,明太祖朱元璋曾多次来到凤阳祭祖、督建皇城,可能他的凤阳之行,遇到了罕见的大水灾,当他站在尚未建起的中都城上眼望四面滔滔的濠水,才最后下定了那罢建凤阳中都皇城决心。

“我说,建都城于此,完全是朱元璋为了朱家王朝造风水。它严格按照《周礼*考工记》的标准,宛如半月,和皇陵遥遥相对,此为最佳风水。而且,我推测,罢建的主要原因是山水不够。”陈怀仁向记者介绍。何为山水不够呢?凤阳属于易攻难守之地,而且周围没有很多山川环绕,而且水源也不像长江、黄河那样绵延不绝。所以,朱元璋从未打算在凤阳定都。

规模:为历代都城之首

眼前这片几乎有50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就是当年规划中的皇宫的范围,比今天的北京故宫范围还要大12万平方米,城中有宫殿9000多间。

中都有内外三道城。

皇城为最里面的一道,规模比北京的故宫还要大一万多平方米,城墙都是用长40、宽20、厚11厘米的特制大砖砌筑。每边城墙开一个门,分别是午门,玄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每座城门上都有城楼,午门为五凤楼,城四角有角楼。

中都城的布局,着重突出的是全长6170米的中轴线上宫阙的建筑布局,这也是自隋唐以来,中轴线唯一横贯全城的都城。沿着这条线的建筑,无一不是皇权的象征。比如说取自朱元璋年号的洪武门,表达他为天帝之子的承天门、东宫西宫、太庙、社稷坛等,都显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主题。

而中轴线大明门前,开辟了一条东西的都城大道云霁街及其6座祭祀建筑则形成为副轴线。其分别为鼓楼、中都城隍庙、开国功臣庙、历代帝王庙、中都国子学、钟楼。

虽然凤阳最终未能形成政治中心,但是在宫殿布局上,却为后来改建南京宫殿和营建北京宫殿绘制了蓝图,可谓是“一张图纸盖三个城”。

提起这个,陈怀仁颇为自豪:“北京现如今把承天门称为天安门,开辟的东西大道现叫长安大街,就是依据云霁街的布局而来的。在大道的东西两头分别建了东单和西单,其中东单相当于明中都的鼓楼,西单相当于明中都的钟楼,据考证,长安大街的文化内涵,远远没有达到当时云霁街的高度。”

命运:几经变迁剩两墙

罢建之后,朱元璋就再也没有去过凤阳,而是多次命皇太子及诸王出游中都。同时在此,设了留守司,保卫和管理中都城及皇陵。洪武十六年,朱元璋为纪念龙兴之地,下令把中都部分宫殿拆除,取材移建龙兴寺,表达衣锦还乡。

而他的儿子朱棣登上皇位之后,废建文帝诸子为庶人,并禁锢在中都皇城之内。1459年,又拆掉了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等500余间建筑重建龙兴寺。

此时,宫殿只剩下遗址了,中央官署也仅有留守司了。在禁垣东侧却陆续建了5所高墙,专门囚禁皇族宗室罪犯。据说长年关的有300人之多。

崇祯八年,中都城遭到农民起义军很大的破坏。后清乾隆年间,又拆中都城9门,禁垣和钟楼基座,取砖新建凤阳府城。到“文革”期间,皇城又被拆除了三分之二。

至此,这座豪华的都城,只剩下了午门、西华门和两段破损的城墙。

现状:遗址清晰可辨

从凤阳县城往西出发,约十分钟的车程便可到达中都城遗址。因为至今此处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改建,所以遗址仍能看得清晰。午门是进入皇宫的大门,城楼已经不复存在,到处都是杂草丛生。内外金水河、金水桥等基址和故道都在,护城河虽然现在已经河道淤塞,但要比一般的城池宽许多,而且还有流水。

庄稼地里,你随处可见碎砖断石和大如桌面的石础柱基。据说,这里留下的柱础比北京故宫的柱础还要大三倍。

皇城的西墙和南墙西段长达1100余米,午门正面两侧及楼台基部四周,还能见到龙、凤、象、牡丹等浮雕。

1982年,明中都皇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胡昊 张亚琴/文 王婧莹/图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