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欠账1.6万亿,何时还上
整顿收费公路关键要还路于民
食品属性 不能是检测的盲区
下一篇4 2011年3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教育欠账1.6万亿,何时还上

付瑞生
 

《中国经济周刊》报道,比起对轨道交通、高速铁路等动辄万亿的“慷慨”投资规模,18年来,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还未到4%的承诺目标。18年累计欠账1.6万亿。其背后的重要原因——也是经常被地方官员提及的原因,就是“财政困难”。

这听上去像一个荒诞的悖论。一边大把签单修高速建高铁,一边还要喊穷从教育的兜里克扣些油水。这当然不能一味责怪教育主管部门。教育部门历年两会只说“力争”达到4%,从没拍胸脯说过“确保”4%。为何?因为教育部门的底气不够,教育主管部门也是“讨钱花”的主儿。在教育系统,学校、地方教育部门向上级部门“讨钱花”,教育部门向政府计划、财政部门“讨钱花”,这是获取办学资金的基本模式。

财政部门为何也时常完不成发钱任务呢?因为这几十年他们都是“穷媳妇持家”的思路。以前吃不饱穿不暖,所以我们的财政体制一直不是公共财政体制。政府是投资主体而不是公共财政主体。地方政府想的是如何钱生钱,为“看得见”的经济项目投资,互相攀比。教育经费被称为“剩余财政”,有剩余才给教育。战略地位也蜕变为“略占地位”。因此3月8日,财政部门官员在回答投入达不到GDP4%时解释,我国目前发展和改革的任务很重,需要花钱的地方也很多,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

但是,一味哭穷是“初级阶段”的做派。我国当前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特征,已经不是私人消费品的短缺,而是社会公共品的匮乏。以往,各地的财政部门要练就的是发家致富的本领,如今,是要学习把家庭公共财政打理好。教育、医疗、社保一个都不能落下,否则老百姓会说一些地区行政经费年均增长23%,大大超过了同期GDP的增长,教育欠账为何仍然债台高筑?这管家婆的能耐值得怀疑。

如何还上欠账,占领4号高地?管家婆除了要恶补现代公共财政管理知识之外,还要把邓小平的这句话放在心上做座右铭:“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