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金岁月:一段无可替代的观影时光
2011年3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流金岁月:一段无可替代的观影时光

赵夫征
李平在装片子
装胶片的盒子
 

在那个单纯又美好的流金岁月,留下了许多人的观影记忆。为了一张电影票排长长的队伍,提着小凳子看一场露天电影,为了影片里的人物感动流泪……时隔多年,回想起那段观影时光,那都是内心的一个港湾。无论是参与其中的电影人,还是爱好电影的观影人,在他们的心里,那些老电影是心中永远不可替代的。

电影人讲述

见证安徽第一部故事片的老电影人

赵夫征 原安徽电影制片厂副厂长

提到安徽电影不得不提的就是在1961年上映的《风雪大别山》,这是安徽独立拍摄的第一部故事片。今年已经89岁高龄的赵夫征参与了当年这部片子拍摄的全过程。 朱玉婷 文/图

带队拍摄《风雪大别山》

在一间办公室见到了赵夫征老人,虽然年事已高但身体很好,至今仍然还在一家企业任职,发挥余热。“有个事做,自己精神也好多了。”回忆起当年拍摄《风雪大别山》的经过,赵夫征滔滔不绝。

“1958年,安徽电影制片厂成立后不久,我就从文化局调进电影厂任主管日常工作的副厂长,当时的厂长是赖少其。1959年底,电影厂开始筹拍《风雪大别山》,这部片子的编剧是著名作家陈登科和鲁彦周。”

《风雪大别山》讲述的是民国18年,农民林天祥参加了工农红军,其妻秀珍也在地下党员郑从义的妻子吴红英的帮助下,参加了革命活动,民国36年,解放军挺进大别山,已成为师长的林天祥与郑从义之子郑小龙回到了故乡,同吴红英领导的游击队并肩作战,但都不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直到建国初,两家人终于相会在天安门前。

“其实,这部片子最初的名字就叫做《相会在天安门前》,后来改为《风雪大别山》。”赵夫征回忆道:“当时的拍摄基地就设在董铺水库,在那里搭建一间制景车间,拍摄到后来又将拍摄地转移到了上海。”

一人兼演两角色

而作为当时主管日常工作的副厂长,赵夫征不仅带领整个摄制组进行故事片的拍摄,全面统筹各种事务,他还在《风雪大别山》里客串了两个角色。

“我演的是粮店的小伙计,其真实身份是一名地下党员,把隐藏在粮店里的枪支交给其他的地下党员,这个角色只有一句台词。在剧里还演了主人翁林天祥手下的一名团长,当时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以后林天祥已经是师长了,他给我布置任务,这个角色一句台词也没有。”

回忆起当年这段参与拍摄《风雪大别山》的经历,赵夫征老人津津乐道,赵夫征说:“当年剧组的全体工作人员拍摄结束后还去天安门前合影留念,本来想把这张照片找给你们看看,但遗憾的是已经找不着了。”

几十年如一日的电影放映员

李平 解放电影院放映员

见到李平时,他正在放映室里工作。因为是工作日的上午,电影院里人并不多。解放电影院的其中一个厅里只有一名观众在看电影,李平说:“即便只有一个观众,我们也会按时放映电影的。” 朱玉婷 文/图

跑片的难忘经历

李平从参加工作起就跟电影放映结缘,他1987年从肥西调至解放电影院工作,在解放电影院已经工作了二十多个年头了。“那时候看电影的设施可比现在差远了,椅子还是木头的,一站起来就会咯吱作响。”

在李平的印象中,上世纪八十年代虽然影院与设施和现在远远不能相比,但是人们的观影热情可是相当火热的。“很多人为了看一场电影都是早早起来排队,那时候解放只有一个厅,可容纳一千多人,很多片子都是场场爆满,大热天挤在电影院看电影的情景就可想而知了。”

李平一边工作一边和我们聊关于合肥的电影记忆:“现在很多都是数字的,通过硬盘放映,放映员也轻松多了。过去可都是胶片的呢,很多片子整个合肥只有一个,各家电影院都要放,放映员还要跑片,一家放完之后赶紧把片子送到另外一家,时间非常紧张,那时候放电影可真是争分夺秒。”

一部片子几十斤重

李平拿出一卷胶片,告诉我们那是一个广告片,大概能放七八分钟,要是整个一部电影放下来要有三大盒胶片,好几十斤呢。那时候的放映员还真是个体力活。

“也有遇到机器出问题这样的不可抗拒因素而延误放映时间的,电影院漆黑一片,很多观众就开始起哄吹口哨,我们只能在等待时间里放些音乐。”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电影开始走下坡路,很多原先老牌的电影院就开始渐渐衰落。“电影院设施的陈旧,年轻人娱乐方式的变多,好多人都不进电影院看电影了。解放电影院这些年一直在积极推陈出新,是安徽省第一家引进模拟立体声电影的,记得当时放的片子叫做《无敌鸳鸯腿》,直到现在,解放电影院一号厅的屏幕也是合肥市第二大的,视听效果很震撼。”

观影人讲述

单纯又美好的时代

黄淑彤 安纺退休女工

回忆起看电影的经历,黄淑彤好像又置身于那个年代。

“那真是一个单纯又美好的时代,人们好像对一件小事就能有很大的热情。”如今已经退休了的黄淑彤当年是安纺的一名女工,那时候的年轻人娱乐活动不如现在丰富,很多人下了班之后就结伴去看电影,有正在谈恋爱的情侣,也有三五成群的好朋友。

黄淑彤也是一名电影爱好者,“曙光影院只有一个厅,那时候电影院都只有一个厅,电影院的座椅都是木头的。那个年代看电影单位包场的挺多,都组织大家去看。是计划经济,每个场次零星买票的就比较少,当时很多人为了买一张票,早晨四点多就起来排队呢。”

因为离家近,黄淑彤去得最多的就是曙光影院了。“当年印象最深的电影是《卖花姑娘》,故事可感人了,当时的电影院里都是哭声一片。”说起这部电影黄淑彤至今还是感慨万千,“你现在去把这部电影找来看,你也会被感染的。” 朱玉婷

在电影里滋长的爱情 王莹 中学退休教师

而对于王莹来说,那时的电影就和自己的青春紧紧关联在一起。

已经结婚二十多年的王莹回想起自己的青春岁月和观影记忆仍然是那样美好。“那个年代的年轻人谈恋爱最多的活动就是看电影了,哪里像现在的年轻人那么会玩呢,而且那时候也没有啊。”

还是貌美如花的年纪,王莹当时就经常和自己的男朋友去看电影。因为工作地点的原因,他们俩最常去的两个电影院是解放电影院和光明电影院(光明影都的前身)。

“当时有一部电影叫做《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上映的时候可红火了,好多人都排队买票去看,那时候电影票可不像现在这样好买。”好不容易弄到了两张票,王莹和男友说好下班以后去看电影。可王莹在光明电影院等到了电影快结束男友也没来,后来才知道男友在解放电影院门口等她呢。这也成了他们爱情里的经典段落。

因为电影,王莹的爱情里也增添了很多的乐趣与温馨,如今他们的婚姻也走过了二十多年。而他们至今仍保持了进电影院看电影的爱好。 张亚琴

感人至深的亲情电影

张礼 外贸业务员

张礼算是一个80后电影爱好者,这种爱好可以追溯到张礼小时候。

尽管年纪不大,但张礼对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合肥电影还是有些印象的。“我小时候虽然平常父母为了让自己好好做作业不让看电视,但有好的电影上映都会带自己去看。”

“小时候对看电影总是特别有热情,现在物质生活好了,电影院设施也非常先进,三两天就会去一趟看看新上的影片,但是却少了小时候那种热切的盼望。”张礼还记得小时候的很多电影院现在却没有了放映电影的功能了。

“我印象最深的一部电影是《妈妈再爱我一次》,这部片子当时是在江淮仪表厂电影院看的,现在已经没有这个电影院了。整个影院当时没有一个人不哭的,虽然现在我已经不大记得影片具体内容,只记得因为片子里小主人翁非常可怜,大家看电影时都是真情流露,这颗催泪弹当年的威力可是持续了好久呢。” 张亚琴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