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几乎蔓延全国的“用工荒”形势下,不少单位给农民工开出的待遇高于大学生。“大学生工资不及农民工”也并非什么新鲜事,在现实中大学生就业难、企业招工难的奇异并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在体制转轨下的今天,这种现象的出现其背后隐藏着哪些因素?“民工荒”带来的是农民工工资的不断提高;高校毕业生数量的逐年攀升带来的是就业形势严峻和起薪增长缓慢。这种现象何时能得到缓解?……
这些现象的背后还折射出当前人们的困惑:对知识贬值、人才贬值的疑虑。本期圆桌对话围绕这些话题展开讨论。
将二者进行比较是误导
记者:当前大学生工资不如农民工,这显然违背了人力资本投资的一般规律,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
余士好:将大学生工资和农民工进行这样的比较,既没有意义也容易误导。目前的农民工已不能单纯等同于依靠出卖体力,很大部分农民工经过培训已掌握一定的经验、技能。和这一部分农民工相比较,刚毕业的大学生技能单一、经验缺乏,在同一层次和人家竞争,没有农民工的工资高也是很正常的。
任沿海:根据我们的统计估算,目前合肥地区农民工女性平均工资1500元以上,男性2000元以上;而大学生专科起点的平均工资1200元左右,本科1500元左右。大学生和农民工的工资差异在扩大,这与劳动强度和劳动量有关。把大学生和农民工的工资相比,这是一个误区。大学生和农民工在劳动强度、量上有很大差异,单从小时工资、单位时长的角度看,大学生也比农民工占有明显优势。
方竹兰:大学生的工资低于农民工,最直观的含义是金融危机之后,不是大学生的无能,而是教育制度的欠缺。一方面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越多越好的创新创业型人力资本;另一方面,现有的人力资本又有数量、质量欠缺,我们就不能不思考中国人力资本的培养使用体制了。
产业升级在“两难”中成为必然
记者:据悉,“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更突出,起步薪资增幅缓慢;“民工荒”愈演愈烈,工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这种现象何时得到缓解?对经济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余士好:目前的民工荒还是由于短缺技能型人才造成的,也凸显了结构性矛盾。随着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提高生产率,技能型人才整体上处于供小于求的现状,而刚毕业的大学生由于缺乏实践也难以在短期适应企业的要求,导致“两难”的奇异并存。这种现象在短期内不会得到改善,而且随着工业化迈进,矛盾会进一步突出。同时,受市场规律作用,农民工工资不断提高,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也倒逼企业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又扩大了大学生的就业面。
任沿海:目前省内主要以工业为主,对产业工人的需求量较大。十二五期间,随着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高端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兴起,会有更多适合大学生的岗位被创造出来,这种现象将会有所缓解。大学毕业生的数量超出经济发展的需求,工资必然下降。而农民工工资上升,一、说明中国的经济依然没有摆脱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模式。二、也说明快速发展的我国经济所依赖的人口红利即将结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迫在眉睫。
田淑英:稀缺程度不一,供求关系的影响。
对大学教育持怀疑是片面的认识
记者:在现实的就业环境中,有人开始对大学教育持否定态度,甚至认为是知识贬值、人才贬值,你是如何看待的?
皮海洲:大学生的收入不如民工并不代表未来的收入不如民工,更不代表知识贬值。就个体的大学生来说,随着工作经验的增加,随着他们将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大学生们升职的前程,或者是加薪的机会都远远超过了农民工。因为眼前的情况就对大学教育持怀疑态度,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当然,大学生也应该通过自身努力,才能将现有的知识,变成后来的发展空间。这也是用工制度成熟的一种表现。
余士好:这种看法是错误的。目前的教育确实存在与社会脱节的现象,但大学生在校期间更应该加强自身的学习,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现在的见习制度非常好,下一步我们还会对这一块加强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