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宁县“蓝田植物群”是我省拥有的3个世界级化石宝库之一(另两个分别是“淮南生物群”和“西递海绵动物群”)。昨日,记者从省文物局获悉,11日起,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古生物学家袁训来等专家,在我省休宁县蓝田镇发掘“蓝田植物群”。这一世界级的“化石宝库”的发掘、保护工作完成后,国内外游客可到蓝田追寻“六亿年前的生命”。
化石历史:证实拥有六亿年前的生命印迹
“蓝田植物群”是发现于我省休宁县蓝田镇一带的一种植物化石。专家发掘研究认定,“蓝田植物群”距今有6.3亿年至5.8亿年,是地球早期真核生物多细胞化、组织分化和形态多样化的见证,是地球早期生命从简单到复杂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人类认识早期多细胞生命演化的窗口,科学意义非同寻常。
据专家介绍,休宁“蓝田植物群”与湖北秭归的“庙河生物群”、贵州瓮安的“瓮安生物群”,并称为中国南方扬子地台的三大典型化石生物群,统称“陡山沱期生物群”,已被证实拥有分布广泛的六亿年前的生命印迹,比恐龙还早几亿年。
形成原因:“蓝田植物群”出生于浅海之中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古生物学家袁训来就开始研究“蓝田植物群”。袁训来告诉记者,“蓝田植物群”在世界上都非常罕见,但如今大量裸露在田间地头,有的甚至被开矿破坏,这对于科学研究是很大损失。
“蓝田植物群”竟然如此古老,是什么原因形成的?”
“‘蓝田植物群’所在的安徽休宁一带,在13亿年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距今约11亿~8亿年之间,地球上掀起一次强大的造山运动,使得该时期以前的岩石褶皱变质,从而形成较为稳定的地台基底。此后,全球至少经历了一次最为广泛的冰川作用。这次冰川作用使得扬子台形成了复杂的古地形。”据袁训来介绍,冰期结束后,紧随而来的是温暖期,扬子地台受到广泛的海侵,并沉积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沉积物。这一时期适宜的温暖浅海环境为地球上后生生物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蓝田植物群”就生活在这样的浅海之中。
专家建议:让它们早日走出“深闺”
“蓝田植物群”产自皖南休宁县蓝田的黑色页岩中,以形态多样的多细胞藻类为其主要特征,显示了距今6亿年前的多细胞藻类已具有大的形态分异,是地球史上多细胞生物第一次大辐射的代表。
“地球早期生命研究是当今国际地质科学和演化生物学共同关注的焦点之一。由于众多条件的限制,这些‘化石宝库’一直鲜为人知。”袁训来建议,应尽快保护和开发这特有的古生物化石资源,让它们早日走出“深闺”。
据了解,自休宁“蓝田植物群”化石地质遗迹保护2009年立项,相关部门正在开展保护方案和规划编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