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过年大不同
岁岁年文化
关键词
语录
点击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年1月3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岁岁年文化

 

又到过年时。

火车站内外,一张张面孔,或兴奋或焦灼,都在诉说着回家的渴望,在年三十的一家团圆,成为人们不远万里和拥挤赶回老家的期盼。

这一天,原本是普通的,现在却被无限神奇地放大,是什么因素呢?答案当然是年文化。这是在中国数千年历史中,人反复不断地,年复一年地坚持,而且在不断的坚持中赋予一种意义,寄托一种希望,使得不仅仅是它本身,而且在它本身之外还存在着超越的意义。这种民俗文化内涵丰富而且变化多端。

年文化通过很多民俗方式,既有视觉(吉祥图案的颜色与成像)的、听觉(鞭炮与拜年声)的、味觉(各种好吃的食品)的、又有嗅觉(香火和火药)的,可以说,它占有了我们所有感官,直到心灵。

一切好吃好玩以及好的想法,都要放在过年上。旧时老百姓生活贫寒,平日竭力勤俭,岁时极尽所能,仿佛生活就此靠向理想的水平,“一年到头吃饺子”曾经是一句戏谑,也是一句实情。

一些年俗文化过时了,而新的年俗文化却在不断产生。吃年夜饭、看春节联欢晚会,连拜年也在改变,有的亲戚朋友可能每年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见一次面,但现在可能通过一个电话,一个短信就可以解决了。交通、沟通方式的转变,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拉越近了,但与此同时,也使人们对年的期盼又变淡了。

一年一度的春运也是一种年文化。如果没有春运的浩荡,就不会再有人们对于团圆的渴望。这一天意味着故乡、热土、父母、家园、血缘、根脉,这一天的文化氛围是温馨、和谐与欢乐。过年回家,对中国人来说,其实不只是亲情之爱这么简单,它是一种文化仪式,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它早已内化为人们的情感密码和惯性行为。

这就是每年春运大军的动力,无论行程有多么艰难,大家也要回家。这个家,不仅仅是记忆中的家,而是内心渴望从家庭开始的一个体现人文关怀的精神故乡。   张亚琴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