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人评议”政府信息公开
宿州泄漏事故46人出院
“我的妈呀!”成感谢语
八百里皖江,扬帆再起航
3上一篇 2011年1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八百里皖江,扬帆再起航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批复一周年记
 

据新华社1月17日电 地处中部的安徽皖江城市带宛若一串镶嵌在长江岸边的璀璨明珠,正在成为全国区域经济版图上的新坐标。从2010年1月21日国务院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至今的短短一年时间,超过4000亿元资金流入,8600余个项目落户,昔日默默无闻的皖江城市带已成为国内外资本竞相抢滩的“转移高地”。如今,走在皖江示范区,“转移经济”风生水起,民生图景安定和谐,这一条黄金水道正成为安徽乃至中部昂首崛起的新脊梁!

千亿元资金涌向皖江 产业转移高潮迭起

记者走访了皖江城市带的合肥、芜湖、宣城等多个城市,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产业转移势头很猛”。

国务院批复皖江示范区规划后,安徽省委、省政府对示范区建设高度重视,迅速启动了规划实施的各项任务。先后与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等20多个部委签署了17项合作框架协议和备忘录,使得示范区的国家战略地位充分显现。“国字号”示范区也由此得到市场和企业的普遍关注,前来考察投资、洽谈项目的大企业、大集团络绎不绝。

来自安徽省皖江办的数据显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抢滩效应”充分显现。2010年1月至11月,示范区引进省外到位资金4011.8亿元,较上年增长57%;新批内外资项目8630个,其中新批省外境内项目6180个,同比增长16.8%。

“皖江示范区规划批复实施一年来,其品牌价值开始显现,达到了起好步、开好局的预期目标。”安徽省发改委副主任、皖江办副主任刘荣华说。

提升承载力打造新机制 激活皖江“磁场效应”为了更好承接产业转移,皖江示范区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目标步骤,全力推进“打基础”工作。省委、省政府高密度出台了推进示范区建设的政策措施。新桥机场、马鞍山长江大桥、合肥港等一批配套基础设施加速推进。

在打基础的同时,示范区各市还积极探索承接产业转移的新机制、新办法。合肥市对招商项目实施环保、安全生产前置审查,环保不达标“一票否决”。对落户项目提供“全程代理”服务,可为企业免费委托代建厂房,为企业办理工商注册、规划报批等手续。此外,为提高审批效率,合肥市还对重大项目实行“并联审批”,即对项目需要审批事项集中受理、多部门联合审批的办法,防止政府部门审批推诿扯皮影响进度。

良好的产业配套能力和开放的发展环境,让皖江示范区的“磁场效应”愈加明显。平板显示、装备制造、电子电器、新材料等一批发展前景高、辐射带动力强的高水平产业项目纷纷落户示范区。

在承接中转型 在转型中创新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是安徽迄今为止第一个进入国家战略层面的发展规划,也是全国唯一一个以产业转移为主要内容的区域规划,战略意义重大,社会期望值高。示范区该示范些什么?如何体现“国字号”示范区的高水准?

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给出了这样的定位:“要坚持创新发展,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实现转型升级。”

“产业承接不能捡到篮里都是菜,要高端承接,创新承接,集群承接。”安徽省长王三运如是要求。

在承接产业转移中,一些地方还创新联动式、集群式承接。加强与沿海发达地区互动,积极推进产业链整体转移。郎溪县先后采用“飞地经济”形式,与常州武进区、上海松江区以及浙江海宁等地政府加强对接合作,承接产业转移。

安徽省在探索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准确领会国家精神,在推进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还积极探索产业与城市一体化发展,统筹城乡、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路。

日出东方,潮涌皖江。站在历史的新起点,江淮儿女重任在肩,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前景无限美好!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