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城市农民也有“市民权”
2011年1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专家教授为安徽“十二五”美好远景建言献策:
让城市农民也有“市民权”

记者 任金如
资料图片:美丽的家园
 

“十二五”是我省全面转型、富民兴皖的重大转折,是安徽建省300年以来的“蝶变”。那么在本报特邀专家的眼中,安徽的“十二五”蓝图还需要加哪些点睛之笔?

在采访中,所有受访专家异口同声地说到了外出务工人员在城市的待遇问题,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手段保障他们的“市民权”,来带动安徽的地区经济发展。  

孙自铎(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对策:2个安徽,1个需求

我省要谋发展、抓机遇必须得坚持不平衡战略,不应该追求生产力布局的均等化,而是需要缩小地区之间的社会福利的差距。缩小安徽与全国的发展差距,同时,皖北的发展绝对不会低于安徽速度。

“区域之间不平衡发展”不是坏事,部分地区经济总量少、GDP增速下滑,不代表群众享受的公共福利也下降。我就曾提出“2个安徽”的概念,意思是说安徽实际上由在外省的安徽人和省内的安徽人组成。计算经济总量,加上外省安徽人的创造值,或者计算人均资源时,剔除外省的安徽人,安徽的一些数据并不靠后。

城市化、工业化是推动“十二五”的“双轮”,但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归根到底还是由供给关系决定,这和人口红利等表面现象无关。安徽发展的关键还是人,以及他们的需求。能否让外出务工的安徽人留下来,让缺少资源的皖北人迁徙去人口少的皖南,不仅需要政策去欢迎,还得引导他们认定自己的社会存在,做出符合需求的选择。

刘志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生导师)

对策:让城市农民享受市民待遇

我省必须加快城镇化进程,但是,城镇化一定要与工业化互动发展。只有工业经济才能够不断地扩大再生产,才能够真正提升我们的收入水平。

综观沿海发达地区,无不是工业经济发展,才有现在的发达。从城市化来看,沿海省份多数都有1~2个大城市,带动经济发展。即使是中西部地区,每个省都有一个特大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安徽城镇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6个百分点,这也是安徽不发达的重要原因。

下一步安徽发展,一定要将合肥做大做强,作为全省的首位增长极;芜湖、马鞍山同城化构筑皖江东部增长极;安庆要加快发展,构筑皖西南增长极;蚌埠要真正利用好交通优势,打造皖中北增长极;阜阳要成为京九线上的明珠,发展潜力巨大,关键是看怎样发展;淮北和宿州要同城化发展,构筑与徐州竞相发展的增长极,这样才能够真正支撑起安徽的全面发展和快速崛起。

最后,要强调的一点就是,一定要让全体民众享受到发展的成果,要高度重视民生。要真正使新进入城市农民享受到市民待遇,要让困难群众享受到发展带来的福祉。要让老百姓的钱袋子与财政收入、与经济总量一道增长。

李小群(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

对策:为“候鸟族”立法

总体来说,安徽的法制在全国方面并不落后,在地方立法和教育方面都有很多成效,“十二五”期间,需要继续发扬这一特色,着重为以下几个问题立法:

第一个就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城市化问题。这不是住房或者医疗保障一两个问题可以解决的,需要政府从现在开始有通盘的考虑,这是安徽“十二五”期间必须面对的问题。

其次就是安徽的农村问题。安徽既是农业大省,城市建设得再好,农村不打造好也是不行的。要使广大的农民享受被尊重的公民权益,对于如皖北地区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的现状,尤其需要通过人口迁徙来解决,通过政策手段平衡地区之间的资源。

第三个问题是资源、环境问题。安徽的历史欠账太多,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山体、森林、空气、水源……安徽已经被破坏了很多。地方发展必须抬高产业进入的“门槛”,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一律不放行。

对于地方政府的考核需要引导,如目前的皖南,大部分都在搞工业立县、工业强县,这种方向就不一定都对,但是他们目前也找不到其他路子。

安徽的“十二五”,不仅需要硬实力,更需要软实力。这种软实力的体现之一,就是加强公民意识,能够为公共事务服务,为发展负责。

沈跃春(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

对策:养老社会化是重点

科学发展的成效如何,最终要体现在民生改善上。

有人说,安徽的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这个滞后并不代表安徽社会发展停滞或者倒退,只是说明安徽经济发展速度迅猛,已经远远超过社会发展的相对速度。

提高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如何体现呢?首先就是对社会建设中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加大关注的力度。比如农村城乡协调发展、覆盖城乡公共文化体系,外出务工人员如何变身为市民等等。

我省的“十一五”期间,人口老年化已经比全国提前了2年,人口老龄化和养老社会化问题将是我省下一个时期关注的重点。以前安徽外出的务工人员都是蛇皮袋进城的,但是新生代的外出人员是挎着包进城,幸福要求更高,政治参与意识更强,须关注他们的需求以及养老需要。

其次要注意安徽的区域协调发展。不同区域的生态旅游、文化、产业需要协调发展,可以通过生态转移支付,来缩小地区间的差距。在文化、科技旅游等方面要注意融合发展、政策引导。

最后要在社会管理方面创新机制,“十二五” 时期,社会建设和管理任务艰巨,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相关链接

“十二五”美好蓝图

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力争到2015年全省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主要指标增速位居中部前列。全省人均生产总值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产业结构更加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战略性新型产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翻一番以上,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3.4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5%。城镇化率提升到50%以上,新农村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9%,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皖江示范区和合肥经济圈对全省发展的辐射带动力显著增强,皖北地区发展进一步加快,皖南和皖西地区生态优势和绿色发展更加突出。各区域之间联动发展、协调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形成。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力争到2015年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收入分配格局更加合理,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就业持续增加。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省人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社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国有企业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非公有制经济占经济总量比重提高到62%。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内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经济外向度和承接产业转移水平显著提高,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