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日报》1月17日头版头条报道 2010年12月26日,安徽马鞍山嘉宾云集,在国家发改委主持召开的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工作座谈会上,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签署《关于共同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合作框架协议》。
在示范区建设一周年之际,省长王三运豪迈地介绍:“一年来,示范区不仅在承接产业上硕果累累,更是健全完善了组织体系、规划体系和政策体系,在空间布局、载体建设取得突破,实现了‘一年打基础’的预期目标。”
先谋于局 后谋于略 叫响国家战略,同创金字招牌
后谋于略叫响国家战略,同创金字招牌
滚滚长江,流经安徽八百里,被世人亲切地称为皖江。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担当起探索科学承接产业转移历史使命的皖江地区风生水起,“皖江示范区”迅即成为安徽向外递出的最靓丽名片,无论是在合肥举办的徽商大会、全国500强企业峰会、安徽与央企对接会、与全国知名民营企业合作发展会议上,还是在世博会、中博会上,“皖江示范区”频频亮相,成为这些经贸盛会上的焦点、亮点,吸引了海内外企业家广泛关注。2010年前11个月,皖江示范区落户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逾1.2万个,亿元以上项目逾2800个,共引进省外到位资金4011.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40.1亿美元,分别增长57.5%、23.3%,占全省的73.5%和76.3%。
精心布局 合作共建 建设承接平台,探索转移模式
合作共建建设承接平台,探索转移模式
开发沿江一线,保护腹地一大片。
在马鞍山对面的和县沈巷镇、在铜陵和池州中间的梅龙镇,安徽边规划、边招商、边建设,高标准启动江北、江南两大省级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在皖江城市带发展布局中落下两枚战略性棋子。两个集中区目前签约合同项目就超过1000亿元。“不仅是产业的集聚地,未来更是滨江新城区,是完善皖江城镇体系的伏笔,实现跨江联动发展的关键一着。”江北集中区管委会主任毕小彬期望皖江城市最终跨江组团成为“继上海、南京、武汉、重庆之后的长江岸边第五城”。
一年来,安徽对皖江区域的80多个开发园区进行了重新规划布局,根据产业的错位发展以及现有的饱和程度,进行了功能划分和定位。“升级”更是成为皖江地区载体建设“热词”。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从招企业进园区,到招产业共建园区,皖江创新招商方式,掀起一轮轮大招商热潮。
设定“棋规” 严守门槛 转移谋提升,创新促示范
严守门槛转移谋提升,创新促示范
转移不是简单的搬迁,而是伴随技术升级的过程。在正在建设中的安徽美亚针纺有限公司施工现场,浙江投资方副总经理刘铸金告诉记者,总投资5亿元的针纺项目已完成投资3.5亿元,设备和技术比过去均有了很大的进步。
作为国家战略,皖江示范区建设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设定工业集中度、投资强度、产业集聚度、容积率、节能降耗等考核指标体系,严把环境准入门槛,严禁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产能转入。从严执行产业准入标准,成为皖江各地的“棋规”。
融入长三角,联接中西部,皖江地区加快建设成为长三角拓展发展空间的优选区,撑起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引领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安徽省发改委主任沈卫国介绍,围绕“产业实力雄厚、资源集约利用、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裕”的要求,皖江各地编制了产业目录,积极推进产业链整体转移,促进产业承接和自主创新相融合,以创新吸引转移;把产业承接与结构升级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积极探索科学承接产业转移的新模式、新途径。
皖江两岸,豪情激荡,“转移、提升、创新、示范”,正成为安徽追求科学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最强音。